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55351
大小:36.5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4
《浅谈生活美术教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再论艺术化的素质教育绵竹市侨爱道行中学陈敏为什么说是再论艺术化的素质教育,多年来艺术化的素质教育经常是挂在嘴边的老生常谈,却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施行,更无从推动。为什么国家三令五申强调把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视为强国安邦的战略,中国的未来民族的下一代能否在智力搏弈、智能狂拼中立于不败之地,靠什么,显然不是靠劳力体力,是靠智慧的创造力。当今,科技和教育将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高度智能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的呼唤。一,艺术化的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案例1】学习美术的目的是什么?星期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对学生来说那是意味
2、着幸福、解放的,同时也是最浮躁的。上课铃声响起,刚走到一个班教室门口,突然一个人影向我冲来,刹不了车,与我撞了个满怀。怎么搞的?我还没看清是谁,除一声“对不起”传入耳中外,人影瞬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待走进教室,跑跳的,打架的,起哄看热闹的,学生完全不在状态,犹如走进一个菜市场。询问原因,得知几个高个男生欺负了一个小个子同学。这时,他们的班主任到教室把几个肇事者带走了。班上其他同学很是兴奋,对我说:“陈老师,你上课吧,不用管他们”。这种气氛叫我如何上课?“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学习美术的目的是什么?”我张口问到。“画画呀!”学生很诧异的回答到。
3、学习美术的目的仅仅是画画吗?错!美术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教育。美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方面,我国有良好的传统。孔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在这里讲到的四个人,是春秋时的大夫。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这样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4、。”他们分别代表着“智、仁、勇”和“艺”,如果一个人将四者集于一身,其人格也就完备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孔子还主张将礼、乐、诗、书、射、御“六艺”列为学校教育的科目,其中各项都包括了美育的内容,体现出了他全面发展的思想。中国传统的教育是通过审美来替代宗教,从而建立这种人生最高境界的。美育是一种可以完善人格,提升人性的教育;它可以促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完美。它通过感性化的、富有趣味性的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超道德的审美境界中,不自觉地储备了能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道德实现的可能性,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蔡元培先生就极力倡
5、导以美育代宗教,他在《美学原理序》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期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何以见得呢?我们试反躬自省,当读画吟诗、搜奇探幽之际,在心头每每感到一种莫可名言的怡适。即此境界,平日那种是非利害的念头,人我差别的执著,都一概泯灭了,心中只有一片光明,一片天空。这样我们还不怡性悦情么?心旷则神逸,心广则体胖,我们还不能养身么?人我之别、利害之念既已泯灭,我们还不能进德么?人人如此,家家如此,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么?”蔡先生在这里告诉我们,人们通过审美活动可以达到一种自由超越的境界,审美
6、也可以成为主体心灵的依托。这样,美育便对道德的形成具有了促进的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对道德的重视应置于重中之重,就中华民族而言,自古崇尚“美善相乐”和“美道合一”,儒、道思想家都认为现实的善即人生的道德准则高至宗教的境界。由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完成的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谈到中国古代教育如何充分运用美感形式,并将美推崇到形上追求的最高境界。认为审美体验并不仅仅停留在视觉感受的层面,而是提高到净化人类心灵的高度,将对自然形上之美的深刻领悟与人的道德情操相提并论,书中写道:“在中国,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少数人
7、信仰。因此中国人的‘终极关怀’从来就不是宗教的,而是道德的或人生哲学的,并且是通过艺术或审美来完成的。这就是儒家的‘美善相乐’,道家的‘美道合一’;中国的宗教特别如禅宗,所追求的境界也不在彼岸和来世,而是幸福人生就在当下——既超越现实而又不离开现实。最后,现实的善,人生的真和宗教境界,都在美那里融合为一了。”儒家与道家美学均把美与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美善相统一不得分割。在儒家经典中有对美与善的关系十分生动而具体的讨论,其中“君子比德”之说揭示出了中国传统关于自然之美与人格之善的深刻比拟。孔子认为,人们之所以欣赏自然山水的美并赋予其崇高品质,是因
8、为这些自然山水物与人的本质特征有相似之处,从中感悟看到人的属性。谓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为什么智慧聪颖者如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