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25例病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25例病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22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22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资料。结果22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中,围产因素84例(37.33%),母乳性黄疸43例(19.11%),感染因素64例(28.44%),溶血因素33例(14.67%),其他1例(0.45%)。结论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胎儿缺氧,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和正确指导母乳喂养。【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病因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病,
2、该病病因较复杂,多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血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严重者可出现胆红素脑病,危及患儿生命,并可造成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时了解和掌握病因,早期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对我院儿科2007年01月—2011年6月治疗的22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8例,女97例。其中足月儿104例,早产儿18例,过期产儿3例。发病日龄<7d176例,7-14d22例,14-28d27例。均符合儿科学中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1.2诊断方法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尿常
3、规、便常规、网织红细胞、乙肝五项、TORCH溶血全套、血型鉴定、血培养+药敏、头颅CT、脐部分泌物培养、胸片、B超、G-6-PD酶等相关检查。41.3临床病因22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围产因素84例(37.33%),母乳性黄疸43例(19.11%),感染因素64例(28.44%),溶血因素33例(14.67%),其他1例(0.45%)。围产因素包括新生儿窒息17例,早产34例,胎膜早破8例,宫内窘迫5例,羊水粪染6例,高龄初产7例,产妇妊高症7例,感染因素为新生儿败血症26例,新生儿肺炎28例,皮肤感染
4、6例,脐炎4例。ABO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30例,其他:先天性胆道闭锁1例。1.4治疗方法采取综合疗法,包括双面蓝光照射、药物治疗(如抗感染、肝酶诱导剂、白蛋白、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等)及针对原发病(如纠正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及水肿、心血管疾病等)治疗,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给予勤喂哺,晚发型给予停母乳3-5d,必要时行换血治疗。2结果痊愈204例(90.7%),好转18例(8.0%),自动出院3例(1.3%)。3讨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美国统计资料显示60%的新生儿患有高胆红素血症,近年来国
5、内有作者报道以黄疸为主诉而收治住院的患儿高达30%[1]。文献[2]报道感染因素所致黄疸为48.2%,非感染因素为23.4%。而在本组资料中显示感染因素仅占28.44%,表明非感染因素在新生儿黄疸中不容忽视。22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围产因素占首位(37.33%),包括新生儿窒息、早产、胎膜早破、宫内窘迫、羊水粪染、高龄初产。围生期宫内窘迫和产时窒息导致的缺氧酸中毒抑制了肝酶的活性,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从而产生病理性黄疸。4本组资料中感染性黄疸(28.44%)、母乳性黄疸(19.11%)分别排
6、在第二位和第三位,感染因素以新生儿败血症及肺炎为主,通过细胞破坏增多、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降低等途径,造成血清胆红素增高。定期产检、新法接生、降低围生期窒息、严格消毒隔离、加强新生儿管理、防治感染,对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非常重要。母乳性黄疸有增加的趋势,可能与目前母乳喂养率提高及对其认识有关。母乳性黄疸出现黄疸时间晚,病程长黄疸消退也晚,有学者认为母乳性黄疸与母亲使用催产素有关[3]。在提倡母乳喂养的时下,要预防母乳性黄疸有学者认为增加喂养次数,每次量不宜太多,目的在于刺激肠蠕
7、动,以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4]。ABO溶血病多见于母亲为O型血,患儿为A型血或者B型血。A、B型患儿母亲(O型)通常在孕前接触过A型、B型物质抗原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抗AIgG和抗BIgG,ABO血型不合约50%在第一胎可能出现病理性黄疸。本组中溶血性黄疸占14.67%,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只要对高危人群早期监测及处理,溶血的发生率就会降低。一旦确诊,尽早干预和蓝光治疗,掌握换血指征,不具备换血治疗条件和技术的,及早将患儿转往具备换血治疗的上级医院。病理性黄疸诊断相关因素较为复杂,主观因素和检测手段的
8、影响,给病理性黄疸的诊断带来较大困难,对于早期的病理性黄疸患儿主要以预防为主,明确病因后做进一步有效治疗。参考文献4[1]龙华.40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3):274.[2]薛娟,崔曙东,何祚光.280例婴儿黄疸病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14(2):281.[3]冯尚克,韦红,李胜立.催产素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