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咏物诗专题欣赏

古代咏物诗专题欣赏

ID:36718878

大小:369.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5-10

古代咏物诗专题欣赏_第1页
古代咏物诗专题欣赏_第2页
古代咏物诗专题欣赏_第3页
古代咏物诗专题欣赏_第4页
古代咏物诗专题欣赏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咏物诗专题欣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诗专题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猜一物)来之不易—千锤百炼造就人才临难不惧,处变不惊—不畏艰险甘愿献身—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一语双关—志向、理想佳作品析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简析】:这首诗

2、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注释】: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二月:早春,农历二月。(猜一自然现象)花影苏东坡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猜一物的非物质形象)瑤台上有重重叠叠的花影,我叫书童扫了好几次,花影总是扫不掉。刚才太阳下山,才把花影带走,明月却又把它送回來了。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色彩与形态,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3、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特点: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特征认知咏物诗分类咏物诗1纯为写景:描摹传神,有警句林逋《山园小梅》、贺知章《咏柳》、刘禹锡《赏牡丹》2别有寄托,托物言志李商隐

4、《柳》3借物讽喻来鹄《云》、杜牧《早雁》鉴赏技巧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咏物诗鉴赏方法1体会所咏之物的特点、神韵、品格;2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3体悟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吟咏初春时的垂柳、赞美春风的诗。诗的大意说:一棵高大的垂柳,像是用翠绿的美玉妆扮

5、成的一样。下垂的千万条柳枝,犹如千万根迎风飘摆的丝带。不知细巧的柳叶是谁精心剪裁出来的?农历二月里的春风恰似一把神奇的剪刀。 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从颜色和形状上对柳树进行描绘。后两句用设问和自答的修辞格式,赞美了给万物带来生机、给大地披上绿装的春风。比喻贴切自然,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咏柳唐贺知章(猜一种树)【注释】 ①碧玉:青绿色的玉石。用来形容像碧玉一般翠绿的柳叶。妆:妆饰,妆扮。 ②万条:形容下垂的柳条很多。丝绦:用丝线织成的带子比喻。

6、③裁:用剪刀剪裁。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

7、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思考课本P40思考题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试比较两诗表现手法思想内容。李诗用了比拟和对比手法,白诗用了比喻。李诗借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白诗写出对人

8、才被埋没的感慨。学习并思考:《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则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象征手法。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注,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学习并思考:试分析《子规》、《葡萄》、《小松》各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志,说明了什么道理?《子规》:托物言志。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亡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社会的不满(愤世之情)。《葡萄》:托物言志。描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