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酚妥拉明联合丹参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酚妥拉明联合丹参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i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5%~50%[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缺乏特异疗法。作者应用酚妥拉明联合丹参酮对DPN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至2004年间住院的DNN患者50例,均为2型糖尿病,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7年诊断标准,并具有下列DPN临床表现:(1)感觉功能障碍,如肢体麻木、四肢
2、自发性疼痛、深浅感觉明显减退、手足末梢及其他感觉异常;(2)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如肌力减弱、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3)肌电图检查显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障碍。已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诊断组两组,各25例。治疗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0~72岁,平均(53±5.7)岁,糖尿病病程(9±5.8)年,DPN病程(4.0±2.1)年;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38~78岁,平均(51±5)岁,糖尿病病程(8.9±5.5)年,DPN病程(4.1±51.7)年。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神经病变症状体征差异均
3、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查空腹血糖、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肌电图,并测定尺、胫神经传导速度。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按糖尿病饮食,常规口服降格列齐特、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降糖药物,必要时改用普通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酮4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再加酚妥拉明5~10mg于生理盐水250ml以每分钟0.03~0.06mg静脉滴注。用药期间检测血压、心率,根据血压变化调整酚妥拉明剂量与滴速。上述用药1次/d,14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疗
4、程间隔7d。 1.3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采用美国CX4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速率法及终点法检测空腹血糖、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采用丹麦DISA2000C型肌电图仪测定肢体尺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1.4疗效判断5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腱反射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有所改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m/s;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肌电图神经传导速
5、度无改善。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组间差别采用t检验,有效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 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52%。治疗后两组的症状体征均有改变,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两组均比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提高,但治疗组传导速度提高更多(P<0.01)。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6、0.01)。见表1。表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比较(略)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5 2.3不良反应 治疗中未见明显副反应,两组肝功能、血常规无明显异常。 3讨论 微血管病变及组织缺血缺氧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2],近年研究认为是糖代谢紊乱基础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管基层膜增生、管壁黏多糖沉积、管腔狭窄、微血管容积减少、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释氧障碍、血氧扩散量降低,导致神经组织损害而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这与祖国医学消渴病日久“久病入络,久病多淤”
7、理论相符。由于目前对其缺乏显著有效的治疗措施,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5本观察结果显示单用丹参酮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两个疗程后对临床症状体征与神经传导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但联合应用酚妥拉明后疗效更为满意(P<0.01)。文献资料认为[3],组合治疗能够扩张微动的小动脉,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提高神经内膜氧分压,同时能调节微循环的流态和改善微循环周围状态,加快血流速度,减轻红细胞聚集和增强红细胞携氧及变形能力,还能提高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
8、,稳定细胞膜结构,故而能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而显示临床疗效。【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0~1031. 2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5. 3洪鸿彬,徐蓉娟.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国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