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阴病辨治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

ID:36696338

大小:64.1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3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_第1页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_第2页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_第3页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_第4页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_第5页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_第6页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_第7页
资源描述: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伤寒论》太阴病辨治【摘要】《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关键词】《伤寒论》;太阴病;辨治 《伤寒论》太阴病篇仅有8条原文,是六经病篇中最少的一篇。所述内容仅是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主要论述了里虚寒证,缺乏里热实证。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兹就有关内容。谈些个人看法。  1辨明虚实,掌握太阴病的实质  太阴为病,多因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或水谷精微)所致,也有三阳病失治误

2、治,损伤中阳,脾胃受损而转为太阴病的。所以,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7脾虚不运,湿阻气滞,故腹满;脾气不升,浊阴上逆,故吐出物多为清涎;脾虚不运,故食不下,多食则满甚;脾虚气陷,寒湿下注,虽食不下,也会自利益甚;阳虚寒凝,临床上,既可见阵发性腹痛,也可见腹痛隐隐,阵发性加重。因中阳不足,若误用攻下,胃气更伤,客气上逆,故胸下结硬。有学者据278条和阳明篇187条,认为太阴病也有实(湿)热证。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

3、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太阴与阳明同居中土,《张氏医通》云:“胃之土,体阳而用阴;脾之土,体阴而用阳”。[1]脾主湿,胃主燥;脾病多里寒,胃病多里热。然燥湿寒热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278条提示了太阴寒湿发黄证的病因病机及其预后转归。脾阳素虚,水湿内停,当见小便不利。复中寒邪,寒湿郁滞,影响肝胆疏泄,出现身目俱黄,黄色晦暗。若小便自利,湿有去路,则不能发黄。至七八日(或治疗得当),脾阳逐渐恢复,运

4、化正常,原有之湿邪与积滞可通过下利而解。187条阐述了如果太阴病阳复太过(或太阴病过用温燥之剂)则病从燥化,燥热与积滞相合,演变为阳明病,出现大便硬或腹满痛等证。在此,仲景讨论的是太阴与阳明之间的转化关系。太阴转属阳明,是由虚转实,湿邪化燥,其辨证要点是便硬。277条“自利不渴”最能表示脾脏虚寒的本质。邪入太阴,脾阳不足,脾虚失运,则津液失却正常的运行敷布,聚而成湿。脾虚气陷,寒湿下注,故自利;寒湿之气弥漫故不渴。治疗应温中祛寒,健脾燥湿。仲景为何提出“当温之,宜服四逆辈”7而不出主方呢?因为太阴有从燥而化,转属阳明的可能,也有脾阳虚进一步发展,导致肾阳

5、虚的。只有知常达变,才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从而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2前后互勘,了解太阴病的治疗  太阴病篇讨论了太阴脾病的证候性质,病变机理,但治法和方药并不完善,许多相关的证治散见于《伤寒论》其它各篇,学者当前后互勘,方能全面了解太阴病的治疗。  2.1脾虚寒湿证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轻者(下利清稀,腹痛不甚等)可用理中汤温中祛寒,重者(下利清谷,恶寒蜷卧,脉沉微细等

6、)则用四逆汤补火生土。  2.2脾虚兼表证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胁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误下,致脾虚寒而兼表不解者,用人参汤(理中汤)温里,加桂枝后下以和表。  2.3脾虚气滞证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7因发汗太过,致脾虚气滞腹胀满。以厚朴燥湿温运,生姜辛温宣散,半夏燥湿开结,人参、甘草健脾益气。此方健脾行滞,消补兼施。从运用剂量来看,厚朴、生姜、半夏的用量远大于人参、甘草,故消大于补。  2.4脾络瘀滞证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7、,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太阳病误用下法致邪陷太阴,脾伤气滞络瘀,治当温中散寒,泻实导滞。轻者温阳和络,用桂枝加芍药汤;重者温阳泻实,用桂枝加大黄汤。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强调脾胃虚寒者,苦寒之药宜慎用。  2.5中虚饮逆证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吐下伤胃,脾胃失和,饮气上逆,兼有土虚木乘,肝胃气逆。故以旋复花代赭石下气消痰,重用生姜配伍半夏和胃化饮消痞,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  2.6脾阳不足,饮停气

8、逆证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