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694289
大小:236.7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10
《《刑法第三章讲义》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节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由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犯罪主观要件概说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意外事件犯罪动机与目的故意(一)犯罪故意与故意犯罪刑法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在故意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二)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1、认识因素——明知、会明知的内容:对行为及性质的认识;对可能产生的结果及性质的认识;对行
2、为和结果相联系的其他事实的认识(对象、手段、时间、地点)会:必然会和可能会2、意志因素——希望、放任注意:1、区分刑法上的故意与一般意义上的故意——故意违章、喝酒(三)故意的法定分类1、直接故意——明知、必然会+希望;明知、可能会+希望2、间接故意——明知、可能会+放任三种情况:1、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2、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一危害结果3、突发性犯罪中,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3、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异同1、认识因素:“会”的不同含义2、意志因素:希望与放任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犯罪过失1、概念: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3、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心理态度。2、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认识因素;意志因素3、犯罪过失的种类疏忽大意的过失1、定义: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2、应当预见:法律的规定、职务或业务要求、公共生活准则过于自信的过失1、定义: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2、特征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已经预见、可能+轻信3、轻信:过高的估计了可以避免结果发生的主观自身和客观外界的
4、因素。4、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1)认识因素:(2)意志因素:无罪过事件刑法第16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即关于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异同犯罪目的与动机1、犯罪目的: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时希望发生的危害社会结果(直接故意)2、犯罪动机: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起因(直接、间接故意)联系与区别联系:1、目的以动机为前提和基础;2、有时具有直接联系区别:1、动机是内在的发动犯罪的力量,比较抽象;目的
5、是已经指向外在的具体犯罪的对象和客体2、一种犯罪的目的相同,但可能有不同的动机3、一种动机可能导致几个犯罪目的;4、犯罪目的偏重于定罪;动机偏重于量刑认识错误一、概念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刑法性质、后果和事实情况的不正确认识分类:法律上认识错误;事实上认识错误二、法律认识错误1、假想的犯罪——不构成犯罪,误认为犯罪(1)行为人实施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2)实施了某种正当行为(3)过去法律认为是犯罪,现在法律不认为是犯罪2、假想的不犯罪——法律规定为犯罪,误认为不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的误解三、事实认识错误1、客体的错误(1)客体
6、实际存在,误认为不存在(2)客体实际不存在,误认为存在2、对象错误(1)对属于构成要件的对象的认识错误(2)不属于构成要件的对象的认识错误3、手段的错误(1)行为人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由于迷信误认为可以发生(2)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工具或方法会使其合法行为会产生合法效果,却产生违法或犯罪结果(3)行为人误认为的手段具有危害结果发生可能性,而实际使用无危害的手段4、因果关系错误(1)误认为行为已经达到预期结果,事实上并未发生(2)对因果关系过程有错误认识A、行为人根据意图实现的结果而实施了行为,虽然实现了预期结果,但导致结果发
7、生的实际过程与行为人预想的不同B、行为人为实现犯罪实施了最初的行为(甲行为),并未达到目的,误以为达到目的,进而实施其他行为,才产生结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