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

ID:36694078

大小:16.4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3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_第1页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_第2页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_第3页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_第4页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天净沙·秋》教学设计黑松驿中心小学梁小霞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2、通过意会阅读,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3、学会了解写作背景,解读诗歌背后的故事,借此体会诗人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词析句,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2、教学难点:  提高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了解本文写作特色及艺术手法。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秋景图,秋日私语背景音乐,让学生们说说秋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环节,

2、我主要是要让学生们感受到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眼中的秋天也是不相同的,引出元曲——《天净沙﹒秋》。设计意图:通过看和听,营造出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说,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眼中的秋天是不同的,为新课的学习搭桥铺路。诗人的生活离我们久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入手,拉近了学生和这首曲子的距离,化难为易。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双线组元的人文性。(二)新授1、范读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曲子的内容。设计意图:范读不仅起到指导诵读的作用,也激发学生想读一读的兴趣。)2、解题出示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帮助学生理解曲牌名。3、出示要求,初读元曲。(1)

3、自读古诗,读准诗句,借助注释了解诗意。(2)思考: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景物?注意每个字的读音,要读的字正腔圆,注意曲的节奏和韵律。在此处我设计了自读,指名读,指导读。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贵在于语言实践,而实践的主要途经便是读。古诗文更要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领悟诗文的意蕴所在。在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字正腔圆,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培养语感,从而为正确理解及感情朗读做好铺垫。4、再读元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默读元曲,借助注释,想象画面。(2)小组内交流。说的时候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融入自己的理解。设计意图:读中悟情,在理解意思

4、的基础上,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与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后面重难点的突破埋下伏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5、抓住景物特点,感悟意境美。(1)再读元曲,思考: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景物?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2)小组内交流:这些景物描写体现出秋的什么特点?从“孤、落、残、轻、老、寒”这些修饰词中感悟秋日黄昏孤寂萧瑟的氛围,暗淡和冷清。从“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山水草叶花”五种景物中感悟秋日的五彩缤纷,鲜艳明丽,开阔明朗,活力生机。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我紧紧抓住景物特点,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

5、诗人情感的变化。这一活动交给学生,紧扣景物,感悟情感的方法。这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了“双线组元”理念。6、借助写作背景,感悟情感(1)思考:秋景为何在诗人眼中会有这样不同的特点?景中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1)出示写作背景,借助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难点。诗中萧瑟的景象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诗人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快乐,有生机的乐土,还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转折。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读者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

6、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设计意图:借助写作背景,突破难点,感悟情感;体现了人文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终身享用。7、拓展延伸对比学习,找出两首曲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体会写作手法。设计意图:通过找出两首曲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引导发现两首元曲诸多共同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不同点,进而深刻体会:文因情而生,不同的心境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8、作业布置1、课后

7、积累更多描写秋天的诗句。2、自学古诗,感悟诗歌的魅力。(作业的布置也充分体现了“三位一体”理念。)五、板书设计《天净沙·秋》元白朴萧瑟冷清现实生活乐观向上绚丽明朗理想生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