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672807
大小:36.2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13
《浅谈我地写作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浅谈我的写作经验苏州中学 苏玥 我不是一个从小就写作文很好的才女,可以说高中以写作都如同挤牙膏般困难。语文成绩也很一般。最差的一次是高二期末的全市统考,差不多是96分,班级倒数第三,作文40分。由此我深刻地意识到不可再放任语文不管了,尤其是作文。最终在高三的一模、二模都保持作文在60分以上,高考总分132分,本市理科中最高分,估计作文在65以上。如何完成这个逆袭?我愿意把我的经验倾囊相告。以下经验大多适用于议论文一、厚积而薄发对于写作,没有什么积累更重要。相信不止一个老师不止一次督促学生看书。说实话我高中三年一本正经书都没读完,但是积累何必要靠书?记得我的高一第一节语
2、文课,闵文老师就告诉我们学语文的秘诀:爱美、多情、好奇、热爱生活。其实生活不在别处,哪里都能积累素材。我回忆了一下我在高考作文中用到的部分议论文素材及其来源:贝克汉姆退役——时事新闻钱钟书的一句名言——我考前在复习资料上看到的陆羽的诗《六羡歌》——我在一首古风歌曲《风华录》里听到的史记屈原列传的部分段落——老师要求我们背诵的课本内容愿得一心人,白首不想离。——因《甄嬛传》而大红的一句诗梭罗、沈从文等被我在排比举例段中一笔带过的例子——各种道听途说,或从别人的优秀作文中看到的这些材料来自各种地方,无论是你刷微博、听歌、看电视剧、看报纸、读杂志,你都可以有意无意地找到可用的素材。发
3、现素材后,可以把它记录下来,日后再用。但是我还想说几个素材密集地:1、语文试卷:做题的过程本身也是积累的过程。古文中有可用的事例、句子。如我积累的一个句子: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出自顾炎武《廉耻》。若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不仅显示出你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文势大增,激情澎湃。文案大全实用标准大阅读的很多散文都有可取之处,学它的语言和内容。如:同学像我推荐过一篇她做题做到的大阅读散文:陈蔚文《溯水而上——夜读<诗经>》。语言优美,有诗意,内容有深度有广度,可用于很多话题,,如:对文化的理解、对经典的传承、细微之美、平凡中的大道
4、等等。许多作文题本身就是素材,这些素材不但新颖别致、没被滥用,而且往往可适用于多角度、多方面。如07年北京考题:刘长卿的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11年上海考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但也有的作文题(如今年江苏的题)意思太浅,角度太多,不适用于作例子。2、他人的高分作文当我在读他人作文时,我想些什么?如11年上海高考高分作文:风中的余香(标题有诗意,先发制人,下笔不凡)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5、。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此处语言形象优美,化抽象为具体,值得借鉴)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这个例子可以收集,但感兴趣的同学不应止步于此,而应查一查左光斗、东林党的事迹,了解事件全貌,有利
6、于你将来使用这个例子)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揣摩这句话的构成,“形式”和“内涵”相对,“过去”和“永存”相对,但两者存在关联。这种对立统一的句子包含的信息量大,短小精悍、掷地有声、发人深省)文案大全实用标准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联系现实,接地气,使文章不是空发议论)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
7、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又出现了“逝与留的辩证”,这更显示出作者的深刻思索。“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这样的表述不是普通学生可以凭空写出,必须多看多想多记多用)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