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研究

ID:36659742

大小:411.4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3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研究_第1页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研究_第2页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研究_第3页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研究_第4页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43卷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7月Vol.43No.4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July,2017DOI:10.13718/j.cnki.xdsk.2017.04.008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研究杨煜1,张宗庆2(东南大学1.公共管理系;2.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摘要:通过将生态要素纳入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构建“生态-生产”可能性曲线,系统考察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比较静态分析表明,生态文明对经济新

2、常态的引领将沿着创新驱动、政府转型和公众参与等路径以及各影响路径的交互作用实现。来自多元主体动力源的互动,不仅为引领新常态提供动力,也构成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础。关键词:新常态;“生态-生产”可能性曲线;创新驱动;政府转型;公众参与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17)04-0065-06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首尾呼应;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突出地位,融入包括经济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揭示出经济与生态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保护生

3、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1]展生产力”。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方面的最大特征是进入“新常态”,不仅要求准确认识,还需要主动适应并积极引领。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关联,是事关“五位一体”布局的全新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解答这一关键问题,可从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入手:生态文明导向的发展模式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基础上所提出的新理念。作为比工业文明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自然需要引领工业文明主导的传统模式向新常态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加快转型。部

4、分学者从新常态下[2-3]“五位一体”的新战略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循环发展等重点领域等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4]生态治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增共进。但已有文献尚未就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新常态的引领作用展开充分研究,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以何种动力机制引领经济新常态,仍缺乏较为深入和透彻的理解,这正是本文拟开展研究的核心关注点。本研究将基于充分考虑生态和经济的统一理论框架,讨论在向工业文明更高级阶段的生态文明迈进过程中,如何使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主动适应,还能积极引领新常态以及新常态下的“五位一体”战略

5、布局。收稿日期:2016-04-05作者简介:杨煜,管理学博士,东南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与动态推进研究”(15CKS014),项目负责人:杨煜;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研究”(14ZHC001),项目负责人:杨煜;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和有效路径研究”(13ZHA001),项目负责人:张宗庆。一、理论框架:“生态-生产”可能性曲线(一)传统生产可能性曲线与工业文明下的生态危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五位一体”

6、布局的两端,也分别代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两种发展形态。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以追求产出和效率的生产方式为导向,忽略了资源环境方面[5]的成本,导致外部不经济并引发生态危机。对此,本文沿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分析模型———生产可能性曲线,作为展开进一步讨论的基础性理论框架;在其基础上,构建“生态-生产”可能性曲线,从深层次上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内在关联。这一研究设计也将更有助于理解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内在冲突,以及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引领的基本逻辑。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用于考察一国如何分配其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而实

7、现经济增长的经典工[6]具。其核心思想是,在给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寻求最大产出的各种可能组合。这里的最大产出,对应着另一个概念“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定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能够实现的最大产出的组合曲线。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任何一点,意味着生产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仍然有值得利用的资源;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是既有资源和技术条件无法实现的生产规模;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则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率。显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潜在思想恰恰代表了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根据该曲线的价值判断标准,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形通常被排斥,将既有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以实现

8、最大产出的情形通常获得鼓励。此外,通过技术条件的不断升级,生产可能性边界得以向外扩张,从而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然而,在该理论逻辑下,一味地追求生产资源充分利用和生产效率最大化,往往会带来较显著的负外部性。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