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寓意草与中医临证议病的传统

试论寓意草与中医临证议病的传统

ID:36639497

大小:3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13

试论寓意草与中医临证议病的传统_第1页
试论寓意草与中医临证议病的传统_第2页
试论寓意草与中医临证议病的传统_第3页
试论寓意草与中医临证议病的传统_第4页
试论寓意草与中医临证议病的传统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寓意草与中医临证议病的传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寓意草》与中医临证议病的传统【摘要】《寓意草》为清代医家喻嘉言所撰医案专著。喻嘉言强调议病,既然“议病”是对病因、病机、证候进行分析,对治则、治法、选方、用药进行阐释的过程,那么它必是依据“诊”而发生,并成为“治”的前提,那么它便是必定发生的。当然,“议病”虽不可或缺,却未必都能形诸语言和文字,并通过文献的载述流传下来。喻嘉言撰《寓意草》,强调“先议病后用药”,并提出“议病式”,对中医医案学是有贡献的。从文献载述的内容来看,“议病”始于西汉淳于意,两晋以下而至隋唐尚无医案专书出现,史传所载并不出自医家手

2、撰,因而“议病”环节略显薄弱,但仍有痕迹可寻。【关键词】寓意草;喻嘉言;议病1“议病”内涵的剖析喻嘉言强调议病。“与门人定议病式”分为两层意思,自“某年某月”至“不必演文可也”为第一层,讲医案格式;其后至结束为第二层,讲格式之所以如此的理由。他还强调这种医案格式“允为医门矜式,不必演文可也”[1]。实际的情况是,医案格式“不必演文”,但“议病”则不可能不“演文”。综观喻嘉言之案,其特点正在“反覆推论,务阐审证用药之所以然”[2]13868,如不“演文”是不能透彻的。再者,“议”11为议论、讨论的意思,医案载录

3、临床诊疗过程,自然不可能通篇为“议”,而只能是夹叙夹议,且以“叙”为主干,以“议”为枝叶。喻嘉言强调“先议病后用药”,是有鉴于一些医家但载病状,而不分析病状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但载方药,而不表述方药之所以应用的理由。于是才“反覆推论”,“演文”以“议病”的。如治钱仲昭伤寒发癍危症奇案:钱仲昭患时气外感,三五日发热头疼,服表汗药,疼止,热不清,口干唇裂,因而下之,遍身红癍,神昏谵妄,食饮不入,大便复秘,小便热赤。脉见紧小而急。谓曰:此症全因误治。阳明胃经表里不清,邪热在内,如火燎原,津液尽干,以故神昏谵语。若癍转

4、紫黑,即刻死矣。目今本是难救,但其面色不枯,声音尚朗,乃平日足养,肾水有余,如旱田之侧有下泉未竭,故神虽昏乱而小水仍通,乃阴气未绝之征,尚可治之。不用表里,单单只一和法,取七方中小方而气味甘寒者用之,惟如神白虎汤一方足以疗此。盖中州元气已离,大剂、急剂、复剂俱不敢用,而虚热内炽,必甘寒气味方可和之耳。但方虽宜小,而服药则宜频,如饥人本欲得食,不得不渐渐与之,必一昼夜频进五七剂,为浸灌之法,庶几邪热以渐而解,元气以渐而生也。若小其剂,复旷其日,纵用药得当,亦无及矣。如法治之,更一昼夜而病者热退神清,脉和食进,其

5、癍自化。自“此症全因误治”至“亦无及矣”,皆是“演文”以“议病”。《清史稿》称其“11凡诊病,先议病,后用药。又与门人定议病之式,至详审。所载治验,反覆推论,务阐审证用药之所以然,异于诸家医案但泛言某病用某药愈者,并为世所取法”[2]13868,说的正是这一过程。因此,喻嘉言虽提出“议病式”,但“议病”的真正内涵主要是对病因、病机、证候进行分析,对治则、治法、选方、用药进行阐释的过程,而非是医案格式的全部。2中医临证“议病”的源流既然“议病”是对病因、病机、证候进行分析,那么对治则、治法、选方、用药进行阐释的

6、过程,必是依据“诊”而发生,并成为“治”的前提。当然,“议病”虽不可或缺,却未必都能形诸语言和文字,并通过文献的载述流传下来。所以,不存在没有“议病”过程的诊疗实践,只有“议病”记载缺项的医案文献。“议病”开创于西汉淳于意。淳于意获罪而终被赦免,对汉文帝不能不怀着感恩的心理。他撰述“诊籍”,是因为汉文帝“诏召问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也,主名为谁”[3]2796。于是,淳于意不仅回答了汉文帝所问,而且进行了详细阐说。如:“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苦沓风,三岁四支不能自用,使人喑,喑

7、即死。今闻其四支不能用,喑而未死也。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所以知成开方病者,诊之,其《脉法奇咳》言曰:气相反者死。切之,得肾反肺,法曰三岁死也。”[3]281211我们不能不认为淳于意是在“议病”。两汉以至隋唐,医案多见于史书医家传记,而非医家手撰,但仍有“议病”的痕迹可寻。如《三国志》载:“李将军妻病甚,呼佗视脉。曰:伤娠而胎不去。将军言:闻实伤娠,胎已去矣。佗曰:案脉,胎未去也。将军以为不然。佗舍去,妇稍小差。百余日复动,更呼佗。佗曰:此脉故事有胎。前当生两儿,一儿先出,血出甚多,后儿不及生。母不自觉,

8、旁人亦不寤,不复迎,遂不得生。胎死,血脉不复归,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今当与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汤针既加,妇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长可尺所。”[4]宋元是中国医学大发展的时代,医案也从此期开始形成专学。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载案23则,皆为钱乙治验,其中多有“议病”内容。如:“段斋郎子四岁,病嗽,身热吐痰,数日而咯血。前医以桔梗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