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花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临床研究

蛇花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临床研究

ID:36636842

大小:65.1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13

蛇花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临床研究_第1页
蛇花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临床研究_第2页
蛇花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临床研究_第3页
蛇花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临床研究_第4页
蛇花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临床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蛇花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蛇花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临床研究作者:吕世超,赵梓刚,郭雁冰,刘军连,夏天保,迟家平【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蛇花颗粒;复方青黛胶囊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临床治疗以控制症状、延长缓解期、减少复发、安全为原则。中医药在治疗银屑病方面有其独到疗效且安全性好。蛇花颗粒剂为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经验方剂,为了进一步验证蛇花颗粒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笔者于2004年3月-2007年9月使用蛇花颗粒治疗81例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并与复方青黛胶囊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

2、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所载的进行型寻常型银屑病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临床证见:皮疹颜色鲜红,逐渐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甚至红斑融合成片,鳞屑增多,瘙痒明显,伴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1.2入选标准无内外科系统疾病,女性患者无妊娠、哺乳;1月内未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甲氨喋呤、维A酸类药物,2周内局部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维甲酸等药物。8  1.3剔除标准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者(计入不良反应);疗程不足12周者;中断随访者;出现其他合并症需中断

3、试验和/或合并治疗者。  1.4一般资料  161例受试病例均来源于本院皮肤科门诊,按就诊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81例,男44例,女37例;年龄8~65岁,平均(32.58±13.1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2年,平均(4.9±1.1)年。对照组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6~72岁,平均(29.38±14.01)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6年,平均(5.4±0.9)年。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皮损严重程度指数(PASI)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蛇花颗

4、粒剂治疗。药物组成及比例:乌梢蛇15g,金银花15g,丹参15g,牡丹皮10g,赤芍10g,紫草10g,连翘108g,白鲜皮10g,苦参15g,地肤子15g,蝉蜕10g,浮萍10g,桑枝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10g。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将上述药物制成颗粒剂。每次12~36g,每日2~3次。对照组口服复方青黛胶囊(陕西天宁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Z61020964),每次2~4粒,每日2~3次。  2组服药方法均为饭后1h服用,治疗过程中忌酒、辛辣刺激性食物、海鲜、羊肉和狗肉。服药期间2组均不使用任何其他药物(包括外用药)及物

5、理治疗方法。  2.2观察指标和方法  2.2.1治疗效果评定指标和方法  以PASI评分标准[3]对患者治疗前后皮疹的面积、红斑、肥厚浸润及鳞屑指标进行评分。为了减少PASI评分的人为误差,所有患者的PASI评分由一名副主任医师完成。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PASI评分,12周后,根据PASI积分下降指数判断疗效。PASI积分下降指数=(疗前PASI积分-疗后PASI积分)/疗前PASI积分×100%。基本治愈:PASI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PASI积分下降指数60%~89%;进步:PASI积分下降指数20%~50%;无效:PASI积

6、分下降指数<20%。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该组总例数×100%。8  2.2.2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和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每2周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患者治疗期间的不适主述随时记录并跟踪观察,由1名副主任医师确认符合以下条件计入不良反应。①不适主述症状与治疗药物有合理的时间关系。②不适主述症状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不论同个患者出现几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例数计为1。不良反应发生率=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总例数×100%。  2.2.3一年复发率的观察  回访至2007年12月1日满一年并获得基本治愈疗效患者的

7、皮疹复发情况。一年复发率=复发的患者例数/满一年基本治愈例数×100%。  2.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  3结果  3.12组治疗前后PASI均值比较(见表1)表12组患者治疗前后PASI均值比较8  (略)注:与对照组同一时间比较,*P<0.01(t=3.869);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t=21.467)  3.22组12周后疗效评估  (见表2)表22组患者12周后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χ

8、2=4.544)  3.3不良反应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均为消化系统症状,包括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及胃部不适,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为8.8%,2组统计学无明显差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