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鸟的天堂 (2)

3、鸟的天堂 (2)

ID:36636047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3

3、鸟的天堂 (2)_第1页
3、鸟的天堂 (2)_第2页
3、鸟的天堂 (2)_第3页
3、鸟的天堂 (2)_第4页
资源描述:

《3、鸟的天堂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鸟的天堂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

2、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4.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巴金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著名作家,以前曾经读过他的《海上日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的作品。板书课题。(简单介绍巴金)2.播放《鸟的天堂》情景朗读,

3、边看边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你喜欢哪一次的?为什么?二、学习生字,朗读课文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2、学词(理解:展示、逼近、不可计数、应接不暇的意思)3、朗读课文三、初步了解,理清课文脉络。1、课文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2、课文那些段落写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情景?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4、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分段?分几段?为什么这样分?四、学习1-4自然段1、自由朗读2、了解1-4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这四段对写景的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第二课时一、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进入“鸟的天堂”。这节课我们就从鸟的

4、角度来感受“鸟的天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看到了什么?(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二、首先我们进入到真正的鸟的天堂,也就是你们的天堂去看一下:1、学习12-13自然段。2、自由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鸟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群鸟纷飞”图帮助理解。4、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

5、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5、学生读完后问: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聚集。三、学习7-8自然段1、自由读这部分,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在7-8自然段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小组讨论交流,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

6、出来。A、当学生讲到树大、美的特点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B、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说出来讨论讨论。C、假如你没有,那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出示课件:“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呢?D、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读出来呢?指名读7-8自然段。评价: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教师读,读得怎样?读第12-13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齐读。四、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

7、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五、课外拓展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森林和草地都被人们利用来建高楼大厦;有些被砍伐的森林,变成光秃秃的,最终变成沙漠。现在,请同学们写一份环保建议书,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六、小结板书:鸟一黄昏的远许多株大树天近一株茂盛堂二早晨鸟的天堂到处大小花黑鸟---应接不暇有的……多快活这只画眉教学反思: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诱导学生“生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