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24苛政猛于虎练习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24苛政猛于虎练习新人教版

ID:36573762

大小:4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2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24苛政猛于虎练习新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24苛政猛于虎练习新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24苛政猛于虎练习新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24苛政猛于虎练习新人教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24苛政猛于虎练习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24苛政猛于虎练习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4、苛政猛于虎【文章主旨】这则小故事,通过老妇人一家为躲避苛政,躲进深山老林,宁愿被老虎咬死也不愿离开的事实,反衬了当时社会苛政的严酷,赋税劳役的深重。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原文】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⑦。”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注释译文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过】经过。【哭于墓者】即“哭于墓者”,在墓前哭。【哀】悲伤

2、。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夫子】【式】而听之。【夫子】先生,指孔子。【式】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使】让,派遣。【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子】你。【壹】实在、的确。【重(chóng)】多重。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而】于是,就。【然】是这样。【昔】从前。【舅】指丈夫的父亲。

3、【于】在。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焉】“于此”,在这里。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夫子曰:“【何为】不【去】也?”【何为】即“为何”,为什么。【去】离开。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曰:“无苛政。”【无苛政】没有暴政。苛政:包括苛烦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 回答说:“这儿没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这里指子路。【识(zhì)】记住。【于】比。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作品简介】这篇文章出

4、自《礼记》。《汉书·艺文志》著录《礼记》有一百三十一篇,班固自注说:“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到汉代,戴德传《礼记》八十五篇,称《大戴礼》,今佚存四十篇。戴圣传《礼记》四十九篇,称《小戴礼》,即《礼记》。所以《礼记》的作者,最初应是孔子的弟子及后学者,经世代相传授,至汉代时戴圣始成书。戴圣,梁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南)人,汉宣帝时做过博士(掌古今史事待问和书籍典守的官)、九江太守,为汉初鲁人高堂生的五传弟子,师承后仓,又传《礼记》于桥仁、杨荣。【赏析】《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

5、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

6、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拓展阅读】曹绍夔捉怪曹绍夔为太乐令,享北郊。监享御史有怒于夔,欲以乐不和为之罪,杂扣钟磬,使夔暗名之,无误者,由是反叹服。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适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云,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

7、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而去,其声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磬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便愈。【译文】曹绍夔任太乐令,在北郊举行祭祀。监督祭祀的御史对曹绍夔心怀不满,想借用音乐演奏不和谐来加罪于他,于是乱敲钟和磬,让曹绍夔说出乐音的名称来,曹绍夔竟然都说出来了,没有一个错误,因此御史反倒佩服起曹绍夔来了。[1]洛阳有个和尚,他的屋里有个罄钟,每天时常自动的发出声音。和尚认为有妖怪·,他因为害怕而生病。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各种方法来禁止罄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禁止。曹绍夔与和尚是好友,来看望他的病况,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

8、殿的斋钟响了,罄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安排饭食,我一定帮你除掉它。”和尚虽然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