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及CT影像表现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及CT影像表现

ID:36563305

大小:61.6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2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及CT影像表现_第1页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及CT影像表现_第2页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及CT影像表现_第3页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及CT影像表现_第4页
资源描述: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及CT影像表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及CT影像表现【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及CT表现,总结本病的影像特点。结果多数病灶位于长骨干骺端,以股骨下干骺端及胫骨近端为主,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状或碟状缺损,边界可有硬化线,表面无骨壳。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可以通过影像检查确诊,X线平片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能对平片所显示不清的病灶及不典型的病例提供准备的诊断依据。【关键词】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放射摄影X线计算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corticaldefectofbone,FCD)又称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因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

2、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所致的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1]。临床上一般无任何症状或体征,多在外伤或体检是偶然发现,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易被误认为骨肿瘤、骨结核或骨囊肿,结果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为加深对本病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和鉴别能力,收集我院9例经临床追踪诊断或病理证实的并有X线和CT检查资料的FCD。1资料与方法本组9例FCD,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16岁,无症状者7例,系因外伤就诊发现,1例因体检时发现,1例因诊断为“骨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均摄X线正侧位,其中3例加拍切线位,3例作局部CT扫描。2结果42.1病变部位9例共10个病灶,6例共7个病灶位于股骨远侧干骺端(1例为对

3、称发生),3例位于胫骨近侧干骺端,病灶均位于内后方。2.2X线表现10个病灶中有5例呈圆形或卵圆形,3例呈不规则状,2例呈泪滴形,病变长轴与骨干一直,长径约0.5-4cm,边界清晰7个,周围可见硬化边,边厚约1mm,3例缺损边界模糊不清;缺损区为均匀的低密度,病灶内无钙化影,周围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2.3CT表现3例均呈不规则密度减低影,骨皮质呈杯口状或碟状凹陷,内缘有硬化线与髓腔分隔,1例外侧骨皮质欠连续,1例病灶周围软组织略轻微肿胀。2.4随访所见8例随访二年至三年,其中4例病灶消失,2例病灶有缩小,2例3个病灶未见明显改变,1例病人因不能排除骨肿瘤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FCD。

4、3讨论3.1FCD的发病机制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大多数学者以为本病可能是儿童发育期的一种骨化障碍,可以自限自愈,后经Jaffe等[2]学者证实发现缺损区内的异常组织为纤维或类似疤痕纤维组织,从而认为缺损系骨膜话骨障碍所致。3.2FCD的X线与CT表现43.2.1X线表现X线平片是首选检查方法,能确定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硬化、有无骨膜反应,好发于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的内后侧皮质,右侧多于左侧,典型的X线表现[3]:病灶位于长骨干骺端皮质内后方,呈类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边界清,可见硬化影,与骨干长轴一致,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3.2.2CT表现与平片相比,CT因其高分辨率。更能清楚显示病灶的

5、细节,定位更明确,并且因其为断层成像,消除了平片软组织的叠加效应,对骨质改变显示更为清晰,典型CT表现[4]:均位于骨皮质内,呈杯口状或碟状凹陷密度减低影,内缘有硬化缘与骨髓分隔,缺损表面均无骨壳,病灶区CT值约37-85HU,平均64HU。3.3FCD鉴别诊断4典型的FCD单凭X线表现结合临床即可能准确诊断,CT断层技术的引入更有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但对于不典型病例时仍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1)骨囊肿:多位于骨干或干骺端,呈中心性对称性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可有硬化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临床上常无症状。(2)骨样骨瘤:局部疼痛,压痛明显,瘤巢内常见不均匀致密影或周边部透亮环。(3)干骺

6、端结核:常发生于干骺端松质骨内,可以累及骺板,病灶内可有沙粒状死骨。(4)骨肿瘤:一般有骨质破坏,无骨膜反应、钙化灶及软组织肿块影。(5)非骨化性纤维瘤:与纤维性皮质缺损关系密切,二者有相同的好发部位和相似的组织学表现。有的学者认为二者是一种病的不同阶段,一般将小而无症状并仅局限于骨皮质的病变,称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而把病灶大且有症状,病变膨胀并侵入髓腔者,称为非骨化性纤维瘤,多为单发,骨皮质缺损常为双侧对称性发生,一般于14岁前自行消失,如不消失则可能成为非骨化性纤维瘤,CT检查对判断病变的范围大小,是否侵入髓腔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曹来宾.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

7、术出版社,1998:378-379.[2]DahlinC,LindeA,GottlowJ,etal.Healingofbonedefectsbyguidedtissueregeneration[J].PLASTReconstrsurg,1988,81(7):672-676.[3]ResnickD,GreenwayG.Distalfemoralcorticaldefectsirregularitiesandex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