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诗意地教语文

如何诗意地教语文

ID:36561693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2

如何诗意地教语文_第1页
如何诗意地教语文_第2页
如何诗意地教语文_第3页
如何诗意地教语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诗意地教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崧舟:如何诗意地教语文诗意语文,意味着什么?在“语文”之前冠以“诗意”,意味着什么?让我们首先从理解语文开始吧。语文这门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言语性。然而,很多时候,语文老师只关注了言语行为,关注了听说读写书的技巧、策略,即关注了刚性的言语知识。但是有了刚性的言语知识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吗?事实是,我们对柔性的言语素养关注远远不够。柔性的言语素养指的是学生的言语动机、言语热情、言语兴趣、言语智慧、言语人格等。这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学生言语素养这座冰山的基座。诗意语文恰恰是在关注柔性的言语知识。那么,教师唯美的语

2、言风格,大量使用排比,就是诗意语文吗?No!老师营造煽情的课堂氛围,催人泪下,就是诗意语文吗?No!感人的音乐,精致的多媒体画面,就是诗意语文吗?No!一定要学生读出感情,“把你的什么读出来”,“带着什么来读读”,就是诗意语文吗?No!课堂结构出人意料,给人以陌生化的冲击,就是诗意语文吗?No!在王崧舟看来,语文的诗意不是外加的,不是硬贴上去的标签。诗意就是语文的本色。教师一进入语文课堂,放下一切杂念,心无旁骛地走进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本身就是极富诗意的。如何诗意地教语文王崧舟(一)举象入境所谓举象,就是将

3、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而入境,则是在举象的前提下,读到了文字中,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不仅要让学生读书,还要“煮”书,“熬”书。如《古诗二首》“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背后的凄凉、哀怨、绝望,怎么让学生煮出味来?可以通过“举象入境”。一年过去了,盼呀盼,王师没有来。10年过去了,学生再读“南望王师又一年”,盼呀盼,王师还是没有来。又一个10年过去了,读“南望王师又一年”,仍然没有来。就这么盼着,盼着,50年过去,黑发盼成了白发,儿童盼成了老人。想替遗民问一问,王师啊,你在哪里?为

4、什么不来?这时,让学生再来读读“南望王师又一年”,再来体悟这个“又”字,凄凉、哀怨、绝望,都在里面了。一节好的课,要有象,要有境,要有韵。(二)移情体验何谓移情体验,简单来讲,就是找人和文的相契之点。将本我搁置,与人物的情感和心灵融为一体。这是非刚性的,而是柔性的言语素养。这其中,最难解决的是言语动机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言语就只剩僵硬的躯壳。言语动机需要文本本身去召唤,这种召唤是“情”的召唤。情要“感”,感受不到就没有情;情要“动”,无法触动就不叫情。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以“纹丝不动”为基点,顺学而

5、导,引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悟英雄的伟大形象。师:“现在,我们都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多近啊!你们要是稍有一个风吹草动,就会被敌人发现。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一起感受感受潜伏气氛的紧张和严峻。”师:“如果你是邱少云,在自我牺牲和整个潜伏部队受到重大损失之间,你选择什么?”生:我选择自我牺牲。师:因为你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后果,是吧?(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宁愿以自己的剧痛、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战友们的安全、来换取战

6、斗胜利的坚强战士。同学们,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这就是艰苦卓绝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三)独特感悟自由的境界是怎么想就怎么说。人的境界在思想,但当思想不能言说,尊严在哪里呢?若课堂上孩子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侃侃而谈,诗意便不远了。诗意便在这种状态中。让自己抽身而出,退居二线,让孩子充分地发表个性的感悟。感悟来自于当下的灵感,不是大量的逻辑推理而来的。感悟与体验是联系在一起的,几乎就是不假思索的。课堂上要让孩子静静地读,但时间不宜过长,应该是小步子地读。要认真地调控好课堂的节奏。如《

7、长相思》课堂教学,通过朗读,同学们想象着眼前浮现的世界:“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我看见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这样的课堂,使学生从词句中发现想象的空间,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之沉浸于氤氲的情意之中。这情意,是乡情,是亲情,更是诗情!(四)传承文化语文学习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对文化的传承,让自己通过语文学习从一个

8、自然的人,变成文化的人。让孩子更文明,更有书卷气。《江雪》这首古诗的教学,当读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教师反问“老人真的在钓鱼吗?”有的学生回答:老人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有的学生回答:老人是在欣赏雪景;也有学生回答:老人非常孤独,一人出门钓鱼。这是学生发散思维的状态呀!而当学生联系柳宗元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时,更有人顿悟:老人看似钓鱼,实是等待。老人是在钓一个“春天”呀。这里涉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