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送教下乡

古诗二首送教下乡

ID:36554694

大小:3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2

古诗二首送教下乡_第1页
古诗二首送教下乡_第2页
古诗二首送教下乡_第3页
古诗二首送教下乡_第4页
古诗二首送教下乡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诗二首送教下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师大版六下语文古诗二首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下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理解重点字义,了解诗意。3、理解两首古诗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的不同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在此之前,我跟老师了解了,这两首古诗我们用了两个课时,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二首》,挑战一下,看一节课能否完成所有的任务!2、出示学习目标。二、整体感知师:来,谁把这两首诗读一下!(如果有错,立即纠正,正确的再叫大家读)一个人都读得这么好,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齐)三、学习古诗:1、比较古诗:相同点:师: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孩子们,看(出示送别颜色不同古诗);你发现了什么?(发现送别诗)师:古人的名字真奇怪,董大,元二?是啊,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孩才有资格按序排名。如果你是老大,你就叫大,如果你是老二,你就叫二。但是,只有关系很铁才能这样称呼,要不,别人会说你不礼貌的。可见,高适和董庭兰关系很铁,王维和元常关系很铁。师:对,这两首都是送别诗,再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颜色不同古诗)师:同是送别诗,结构相同,描写的景和所抒的情相同吗?让我们先走进第一首古诗2、学习第一首古诗(1)师读前两行,告诉老师,这两行诗句勾勒出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凄凉)从哪里看出来?(2)孩子们,这就是景传递给我们的语言,也叫景语。能读

3、出这种感觉吗?试一试,指名读。()小结:多么凄凉的画面呀,如果在这样一个情景中,您要跟最好的朋友分别,你会说些什么?(3)然而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读(4)理解意思嘛?(5)在离别之时,高适却不叙别离之情,为什么?他送的君又是怎样一个君呢?(出示资料)(6)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君?谁来说一说。(7)现在你明白高适为什么会写下这样豪迈的诗句吗?板书(劝慰和激励)(8)知己是什么?(老朋友)(9)高适是害怕董庭兰在未来的路上再也交不到好朋友吗?是让所有的人认识他吗?(那么面对这么有才华又不被人赏识的董庭兰,高适希望有人能赏识他,那么这个知己究竟是什么?)(10)其实高适在写此诗时也不得志,但他依然

4、这样诚恳地劝慰朋友--------生接读依然这样满怀豪情地激励朋友---------生接读看似在劝慰激励朋友,其实也是高适自己对未来的向往,来,孩子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诗中,用豪迈之气再现高适对董大的一片深情!齐读全诗。3、学习第二首诗孩子们,我们来看第二首诗,看它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表达的又是什么样的情?(1)读一读前两行,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2)这个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读出这种感觉(3)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王维的好友元二即将西出阳关,出使安西,安西在哪里,比起渭城又怎么样呢?出示幻灯:用一个词来形容,荒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出发,到达安西这一路,整整

5、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渭城了,这样的一个地方,能不能不去呢?(4)解释“使”的意思。(5)如果去,不知何时能回来,如果不去,会满门抄斩,所以不能不去!此时,你就是王维,你会对奉命即将离去的元二说些什么?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别愁,来,让我们把千言万语融进酒中: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6)喝下这杯酒了吗?(喝下了)可我怎么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杯酒,这里面分别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什么滋味?这么悲伤地送别你的好朋友,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再喝一杯吧!(读)还有别的滋味吗?既然这

6、样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不够,那么再喝一杯!(读)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让我们再一次送送他吧!(读)(7)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第六年就去世了,谁能想到此次的告别竟然成了他们的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8)配乐诵读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来,孩子们读一读高适的豪情壮志,再品一品王维的离愁别绪。(齐)四、拓展延伸。同是赠别之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其实每每一种情感的表达,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经

7、历息息相关。(1)出示幻灯:高适:(700-765)生于盛唐,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在47岁之时写下《别董大》。他幼年丧父,深知世路的艰辛。直到高适四十九岁时,方才科考成功,但自幼起长期身居下层社会的体验和困顿生活的磨难以及自我奋斗的过程,使高适炼就顽强拼搏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王维:出身仕宦家庭,凭着诗、画、乐兼备的非凡才能,出入于王公贵族的门庭,颇受青睐。又靠了权贵的引荐,科举成名,可谓少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