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

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

ID:36549825

大小:4.54 MB

页数:148页

时间:2019-05-12

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_第1页
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_第2页
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_第3页
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_第4页
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姓名:于天祎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高旭东20071125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g叁宣圭日期::型丑:!!:!: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

2、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蜀丞硅导师签日期:丝Z:尘j。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他的作品文笔俏皮,精深洗练,意趣盎然,拥有众多的国Pq#l-读者,但他却在35岁时,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芥川离世以后,有关他的人生与艺术的解说、评论多得不胜枚举。人们津津乐道地议论着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分析着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利己主义

3、,不断挖掘着促使他自杀的新原因,还谈论着他与基督教的瓜葛⋯⋯然而,“芥川龙之介与中国”,这一在芥川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课题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来,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战争影响的减弱,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这一主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关于中国对芥川文学的影响方面,只有类似“芥川对某一中国古典文本的借鉴”等这样局部性的评述,缺少有深度的宏观性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对芥川的影响和由此而形成的他内心的中国情结是一个贯穿了芥川一生的课题。中国对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以芥川的中国访问为高潮,从他的幼

4、少年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N。本论文尝试着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为手段,结合大量详实的文献资料,对“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情结”这一课题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考察。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绪论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中日两国在比较文学领域的芥川龙之介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与回顾,通过考察发现,两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雷同,并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芥川取材于中国的历史小说与其原典的比较研究;一是通过对比芥川与鲁迅的某些作品,分析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对鲁迅的影响;最后是对芥川的中国旅行及《中国游记》的断片性的解说与评述,这一类评论以否定性的评价为主流。两国对芥川

5、与中国的研究以局部性研究为主,且对《中国游记》有误读现象。第二部分指出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对芥川文学的影响。而中国对芥川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来源:描述中国的文本,包括日语文本和流传到日本的汉语文本;芥川自身对中国的经验;日本民族对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虽然这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三个来源同时作用于芥川的个人情感和想象,但在不同时期它们对芥川产生的影响力度却是不同的。访问中国以前,芥川龙之介依据中国古典典籍和日本民族记忆所建构的中国形象,创作了一系列以古代中国为舞台的作品,这类作品中既饱含了浪漫主义气息和对幻想中国的向往,这里的中国实际上是一个由文字建构起来的海市蜃楼;

6、中国访问使芥川心中的文本幻象被丑陋的真实所取代,他在停止了对古代中国叙事的同时激起了了解真实中国的欲望。短短的行程中,芥川龙之介敏锐地捕捉到自己同胞的劣行和中国民众对日本帝国主义刻骨的仇恨。回国后,他一改不问政治的清高态度,写下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反战、反侵略意识的作品;大正时代,西方文明对日本的影响日渐明显。芥川龙之介自幼读着汉文经典成长,中国儒道文化的谦诚恭谨、平和淡泊已经深入了他的心灵,西方文明对他却是陌生而不可信的。面对现代,芥川始终保持了一种文化回归的心态。中国之行夺走了芥川赖以躲避西化冲击的精神家园,却强化了他的文化回归的心态。第一章“芥川龙之介文学

7、中的中国幻象”,在芥川龙之介前期、中期的创作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许多涉及中国的作品都带有大正时期广为流行的所谓“中国趣味”的色彩。90年代以后,中日比较文学领域对芥川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那就是用萨义德的东方学来解读大正文坛的“中国趣味”,解读芥川的中国观。但日本首先是一个东方国家,不管如何的想要“脱亚入欧”,历史所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无法改变的,即使站到了“主体”的位置上,它的血肉中包含了太多的剥离不掉的东方因素,因此它根本无法用与西方同样的视角去观察包含自己在内的“客体”——东方。所以,大正时期广为流行的“中国趣味”并不单纯,能否简单地用萨义德的东方

8、主义来解读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观则更值得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