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MRI诊断对比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MRI诊断对比分析作者:唐勇,廖锦元,曹林德,林薇【关键词】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为脊柱后纵韧带的异常增厚及骨组织形成,是颈椎管狭窄的常见病因之一。当发生骨化增厚时,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及检查资料全面的45例OPLL病例,现进行MRI及CT影像分析,评价CT、MRl在OPLL的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2~2007年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MR
2、I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男29例,女16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9.3岁。病程3个月至13年,平均2年。临床表现:颈部疼痛不适39例,颈部活动受限31例,手指麻木感23例,手指触电感19例,两下肢无力或走路不稳15例。胸腹部束带感13例,病理征阳性27例。1.2检查方法CT使用日本岛津SCT7000-TC螺旋CT扫描机,层厚、层距3mm。MRI使用飞利浦公司0.23T常导型磁共振机,层厚5mm,层距6mm,常规行自旋回波(SE)T1WI(TR350~500ms,TE106ms)和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R500
3、0ms,TE90ms),矢状位T1WI、T2WI,横断位T2WI检查。所有患者均常规摄颈椎正侧位和双斜位片,CT检查13例,MRI检查38例,其中5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2结果2.1部位:45例OPLL累及C2~7的不同水平,其中C23例、C311例、C427例、C533例、C619例、C74例。按Hirbayashi[1]分型连续型19例,节段型5例,局灶型9例,混合型12例。2.2OPLL的CT表现:椎体后缘的高密度骨化影,向后突入椎管内,骨化的后纵韧带呈半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横条形等多种形态(图1)。骨化的后纵韧
4、带厚度在2~7mm之间,平均4.7mm,9例见脊髓受压变形。2.3OPLL的MRI表现:矢状位表现为椎体后缘与蛛网膜下腔间的纵行条状低信号或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图2、3);横轴位表现为椎体后方横行条状低或低等混杂信号(图4),骨化的后纵韧带与椎体间有线状长T2信号分隔。OPLL的信号改变:T1WI呈低信号者29例。低信号内有少许高或等信号者9例;T2WI呈低信号者34例,低信号内有局限性等信号者4例。脊髓受压变形35例,其中16例T2WI脊髓内不同程度条片状的高信号。62.4其他伴随病变:伴有椎间盘突出者31例,占68.9
5、%;椎间盘变性者39例,占86.7%;椎板骨质增生及小关节突肥大者17例,占37.8%;黄韧带肥厚者8例,占17.8%。2.5对比分析:MRI检查38例OPLL中有16例伴脊髓受压水肿,MRI显示为T2WI脊髓内呈条片状高信号;CT检查13例OPLL中有9例显示脊髓受压变形,未能显示脊髓内密度改变。CT显示骨化的后纵韧带呈一致的高密度影,MRI显示骨化的后纵韧带可呈多种信号改变,以T1WI、T2WI低信号多见。3讨论6OPLL最早由Tsukimoto在1960年首先报道,此后陆续见有报道,本病在日本和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颈后纵
6、韧带起源于C2,沿着椎体后缘下行至骶管,分深浅两层,浅层为一坚韧韧带,跨越3~4椎体,深层呈齿状,它连接相邻2个椎体,它们通过Sharpey氏纤维(穿通纤维)牢固地固定于椎体边缘的骨内[2]。颈椎后纵韧带承担着颈椎的张力载荷,有防止椎间盘后突出和限制脊柱过度前曲的作用,对颈椎稳定性有重要作用。OPLL的发生与全身内分泌因素、颈椎局部创伤因素密切相关。在合并颈椎不稳的时候,后纵韧带会发生反复的慢性轻微损伤,从而导致局部反应性和再整合性的组织变化,最终形成骨化[3]。有学者[4]通过试验证实应力刺激可以使骨形成蛋白(bonemor
7、phogeneticproteins,BMP)在后纵韧带内的水平上升;BMP-2,BMP-7在OPLL的早期可能具有始动作用,而BMP-7在OPLL早期参与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后续时期对软骨细胞及骨细胞发挥作用,调节其他细胞因子的水平,参与韧带骨化的全过程。从骨化程度看,浅层纤维骨化最显著,深层纤维骨化不充分或只有增厚而无明显骨化,进而在骨化带与椎体后缘间形成线状透明间隙。骨化的后纵韧带向后突导致椎管、椎间孔狭窄;形成对脊膜、脊髓,脊神经和营养血管的压迫和刺激,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症状及神经根刺激症状。CT具有较高的密度
8、分辨率,CT扫描可较好的显示后纵韧带骨化,同时可以直观显示伴有椎体骨质增生、关节突肥大、椎板增厚的程度,进而判断椎管的狭窄程度等,但因日常CT扫描中大部分为椎间隙轴位扫描,难以准确判断病变范围,易漏诊节段型的后纵韧带骨化,且无法诊断髓内的水肿及坏死等病理变化。但是随着近年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