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464783
大小:62.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0
《宾阳县疟疾防治后期流行趋势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宾阳县疟疾防治后期流行趋势分析作者:屈锦秀宋晓倩陆改天赵雪宁覃家喜【摘要】目的预测宾阳县疟疾控制后期流行趋势,为宾阳县实施全县消除疟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连续对本地、外地居民进行病原监测,计算疟疾阳性率,然后根据原虫阳性率对宾阳县的疟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2005~2010年共进行本地居民发热血检36925人,未检出阳性;共血检流动人口3344例,检出阳性2例,阳性率为0.06%。宾阳县疟疾发病率除2008年为0.02/万外,其余均为0。本地居民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0,流动人口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0.06%。结论宾阳县疟疾发病仍控制在1/万以下,疟疾传播阻断。主要继
2、续加强疟疾监测,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在宾阳实现全县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可行的。【关键词】疟疾阳性率消除宾阳县位于广西中部偏南,辖16个乡镇,1881个自然村屯,2010年底总人口数为105万人,居住着汉、壮、苗、瑶等22个民族。1953年以来曾出现4次疟疾暴发流行,人民深受其害。经过50多年的反复防治,1993年10月经自治区卫生厅组织考核验收,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本文就疟疾控制后期的2005年至2010年疟疾发病情况进行如下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5资料收集2005~2010年宾阳县疟疾疫情资料、监测数据报表及防治工作总结
3、。1.2方法疟疾疫情资料和各种监测数据经核实后,用Excel20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2.1疟疾发病率。2005~2010年宾阳县共报告疟疾病例2例,发病率分别为0、0、0、0.02/万、0、0。2.2疟疾监测。2005~2010年,宾阳县共查见疟原虫阳性者2例。其中,本地居民血检36925人次,疟原虫阳性者0例;流动人口血检3344人,疟原虫阳性2例,平均原虫阳性率0.06%。发病以后以输入性疟疾病例为主,未查见本地疟疾病例(表1、表2)。表12005~2010年宾阳县居民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结果2.3流动人口监测。2005~2010年宾阳县共进行流动
4、人口血检3344例,检出阳性2例,阳性率为0.06%。均为间日疟。2.4病例地区分布2005~2010年,宾阳县报告2例输入性病例,均分布在大桥镇。2.5季节分布。2例病例均在11月发病,这与当地民工农忙及春节前集中返乡有关。.6病例年龄性别分布。2例患者均为男性患者,年龄在35~44岁之间,均为男性。52.7病例职业分布。2例患者均为农民,外出缅甸淘金而感染疟原虫。3讨论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抗疟,宾阳县疟区性质目前发生了质的变化。50年代,全县不但有高疟区、中疟区、低疟区,而且流行区域大,分布广。1953、1954年全县分别报告疟疾5029例和6447例,
5、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28.04/万和160.41/万,50年代由于抗疟措施不完善,疟疾发病未得到控制,甚至发生暴发流行,58年起,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60~70年代后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疟疾发病呈散发状态;进入80年代后期,发病率略有回升,可能与人体免疫力低,人口大量流动导致传染源输入有关,90年代,我县加入桂西南灭疟联防区,疟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至1993年达到了国家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5年以后无内源性疟疾病例发生,病例主要以外源性病例为主,时至2008年,全县报告的疟疾病例只有2例外源性病例,年发病率不足1/10万,全县所有乡镇均已成为低疟区
6、。2005~2010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宾阳县疟疾防治后期流行病学有如下特点:①流行处于低水平并得到阻断,疟疾年发病率为0。6年中疟疾总病例只有2例,年平均发病率均在1/10万以下,表明宾阳县疟疾流行目前已基本阻断和得到控制;②通过病例个案调查发现,病例和疫点极为分散,无当地感染病例分布;③偶有输入病例发生。6年间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疟疾病例,仅2008年从境外(缅甸)输入2例疟疾病例,疟疾病例主要以流动人口为主,这与黄亚铭报道的广西疟疾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相一致[2]。④5病例的地区分布结果显示,宾阳县疟疾病例主要是分布在有外出高疟区打工的乡镇,应加强对这些乡镇
7、的重点监测,并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使居民能提高对疟疾的认识,并外出打工时自觉的加以防范。⑤病例季节分布显示,每年应在春节期间,加大对农民工的宣传教育及监测。⑥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结果显示,患者为外出疟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血检监测力度。综上所述,宾阳县的疟疾防治措施,对降低本地居民疟疾发病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宾阳县的疟疾流行已基本阻断和得到控制,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流、物流将会进一步加速,外出到国内疟疾流行区务工人员感染疟疾带回当地的较多[3],也有到国外务工感染疟疾带回到当地[4,5]。这些输入性疟疾对当地巩固防治成果仍然是一个潜
8、在威胁[6]。因此,应继续完善县乡村疟防网络建设,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