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433619
大小:5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10
《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计算机应用和维修专业建设一、专业建设基础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是我校首批开办的专业,也是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于1992年获批成立,至2010年,已连续招收19届学生,毕业生达5000多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8%,就业对口率达76.4%。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不断探索中职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不断进行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突显“中等职业技术“的教育特点,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实用型人才。1、实验实训基础扎实我校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现有计算机网络教学室
2、1个,计算机应用教学室4个,计算机组装维修室1个,多媒体教室2个,其它仪器设备20余台,并建有上海达丰公司、华道数据、北京新运通科技有限公司、昌硕电子、苏州达方电子等几个校外实训基地。2、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计算机专业教师共40名(国家骨干教师2名),其中专职专任计算机教师33名,占82.5%;外聘专业教师7名,占17.5%;本科学历教师28人,占70%;“双师型”教师18名,占45%;外聘7名教师均为高级职称;专职教师高级程序员3名、高级程序员1名、程序员4名、数据库工程师2名、高级图形设计师1名、图形设计师2名;同时
3、有计算机实习指导教师10名,全部为专科以上学历,有中级以上专业技能证。2007年立项选拔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4名。3、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自从1992年开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以来,始终坚持学以致用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动手给力。为满足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在2001年,我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启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和四结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以往教学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组合。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并制定出阶段达标计划,一模块一考核。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从学生学习电脑的步骤入手,从理论讲解、操作演示、强化练
4、习、归纳总结、实战应用等五个方面全方位指导,注重“教”、“学”、“练”、“用”四结合,尤其是在“练”与“用”上,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进行仿真型的项目实践,再加上指导教师的强化训练,使学生们能够熟练的掌握实用的工作技能。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已经有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已形成品牌专业,毕业生具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我们先后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动画设计教程》等多本教材。本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获职业资格证达98%以上。学生
5、从2003起每年都参加山西省计算机技能大赛,并多次获奖。2007年张丽君同学获山西省计算机技能大赛个人第三名。虽然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在教学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有等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还需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的要求等。在今后的建设中,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整合教学资源,使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二、专业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以就业为导向,以成才为目标。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确立鲜明的
6、办学特色,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及就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力争将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成教育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的示范专业,面向社会大力开展各种职业培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把我校办成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二)具体目标1、实验实训中心建设与IT行业的企业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共建集教学、培训、技术创新等我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实验实训中心,使其具有真实的职业环境、完善的功
7、能、开放式的管理。增建3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最终使校内实验实训室总数达到10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总数达到8个。2、师资队伍建设经过3—5年的努力建成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实践动手强,理论水平高,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届时专任教师38人,其中有28名专业带头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80%以上,同时聘请7名IT行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成“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3、教学资源建设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编写1套适合我校教学的特色教材。结合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建设包括电子教案,多
8、媒体课件等在内的共享性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编写适合中专学生的特色校本教材。4、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克服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根据职业岗位、能力、态度特点,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与企业需要相吻合,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教材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严肃性。5、教学改革推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