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341228
大小:4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9
《新课改下的“人本课堂”李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本课堂”兰化三校李琰【摘要】有效的教与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保证有效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动机到结构都是以生为本来组织教学。【关键词】兴趣实践活动学习需要关爱引言学习是无法由别人代替完成的事情,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如何给学生一个“人本课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本、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本、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本,以关爱学生为本。一、以学生的兴趣为本兴趣是学
2、生最好的老师,通过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的目的。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总之,如果在每探究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都架设好“新知识的导入”这座桥梁,学生在整堂课中就有可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3、从而自始自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考虑到孩子们他们平时喜欢去游乐园玩,当孩子说到关于“游乐场”时,立马就兴奋起来,在进行一小段的交流后,出示一幅小朋友在游乐园的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数学问题。同时把“问题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交流想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再以“8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考虑到学生在学习8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7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8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
4、我利用课件出示动态的“小狗跳”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观察一只小狗在数轴上跳动的情况,引导学生求8的连加结果,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参与编乘法口诀的活动做一个知识性的铺垫。7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本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要把抽象的知识的具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激发起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概括能力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
5、实践中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在实践中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简单重复的有规律的图形和数字,初步感知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出重点、出破难点,我在教学时以“墙面图”作为切入点,就让学生自己在16格纸上将图形一个一个地移一移、摆一摆。在第一横行的图形的基础上摆出第二横行的图形,在第二横行
6、的图形的基础上摆出第三横行,最后完成第四横行。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所启发,有所感觉,教师在学生摆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发现的每一行循环排列规律表达出来,然后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规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每一横行共同规律的过程,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再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相同加数同时相加的算式”的过程中,7亲身感受到大量相同加数用加法算式表述的繁琐,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简便的表示方法埋下伏笔。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的问题用乘法写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因此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
7、的数数和书写活动中体会到对于“求几个几”的问题,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系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三、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本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来定”。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去思考“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才能把有效的教与学落到实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起点。当
8、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准确的把握学生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