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 由于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勇于探索, 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走进语文课堂, 我们能真正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但是, 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 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 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些新的误区, 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无效和低效的现象。因此, 如何走出这些教学误区, 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误区之一: 多元解读, 成了随意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
2、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 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 为学生创造性解读文本的“ 合法性”扫清了障碍, 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可以随意发挥。当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异读现象屡见不鲜。其原因与表现形式也不一而足; 教师放手让学生随意朗读、解读课文,学生在没有理解原文的情况下任意发挥 其中的一些现象是新课程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一些是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方式改革而出现的。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们在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
3、成、语文学科的性质等方面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需要我们予以足够的重视。将文本的“ 多元解读”理解为“ 随意解读”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之一。误区之二: 语文课缺乏语文味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又一原因, 就是相当一部分语文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语文已失去了它姓“ 语”的功能“, 语文课缺乏语文味”, 这是课改背景下,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遇到的新问题。这改革, 那改革, 这理念, 那理念, 如果读了六年小学, 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写字、不会表达,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悲哀。误区之三: 脱离文本, 拓展无度通过拓展延伸, 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
4、空间, 是必要的, 但拓展延伸要适时, 有度, 所谓适时, 是指根据需要拓展, 是画龙点睛, 而不是画蛇添足, 所谓有度, 是指根据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的需要见好就收, 不能放出去收不回来, 如果收不回来, 那么语文主体教学任务什么时间完成?误区之四: 以“ 点”代“ 面”, 忽视多数学生的发展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班级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人形容目前的语文课堂犹如剧场, 教师和少数尖子学生当演员, 大部分成了观众。在听课中,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在某一段的教学即将结束时, 教师会指定一名朗读水平高的学
5、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结果是朗读者声情并茂, 教师心满意足, 以为这一段的教学取得了“ 成功”, 于是过渡到下一段的教学。其实, 听课的人都知道, 这节课能达到这样朗读水平的学生并不多, 教师这是用这样一个“ 点”, 代替一种“ 面”而已。误区之五: 学生自由发展, 教师主导作用缺失课改以来, 在课堂上, 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但我们从大量的语文课中发现, 不少教师误认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就是自由发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这也是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走出语文课堂教学无效和低效的误区, 必须寻找相应的教学
6、策略。我认为,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掌握以下教学策略。一、先行组织策略这里的“ 先行组织”, 是指课前的备课。课改以来, 不少教师走入了这样的认识误区: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中的精彩“ 生成”, 课前的“ 预设”( 备课) 并不重要了。事实上, 在现实的教学中, 如果抛弃了“ 预设”, 而一味道地追求“ 生成”, 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 没有高质量的“ 预设”, 就不可能有精彩的“ 生成”。有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说过“: 一篇课文, 如果我还没有读透, 我绝不备课; 如果我还没有背熟, 我绝不开讲。”说得多好!
7、 是啊, 如果没有教师深入的阅读, 怎么会有深入感知, 目前语文课上教师的示范朗读越来越少, 是否与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把语文读好有关? 如果没有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怎么会有课堂上的重点突破, 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怎么会有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 共融”和“ 共生”? 因此,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二、优化教学环节策略目前课堂教学效率无效和低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环节的丢失, 使课堂教学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一节课的教学通常可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反馈评价三个教学环节。那么, 在这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注意些什
8、么呢?1.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指上课之初导入新课时的情境创设。老师通过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为学生全身心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