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的排泄》ppt课件

《肾的排泄》ppt课件

ID:36320649

大小:17.33 MB

页数:75页

时间:2019-05-09

《肾的排泄》ppt课件_第1页
《肾的排泄》ppt课件_第2页
《肾的排泄》ppt课件_第3页
《肾的排泄》ppt课件_第4页
《肾的排泄》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肾的排泄》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章肾的排泄功能排泄:是指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机体内环境的异物,经血液循环由一定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机体的排泄途径:一、排泄的概念及途径第一节概述二、肾脏的主要功能(一)泌尿功能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二)内分泌功能1.肾素2.促红细胞生成素3.羟化的维生素D3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三、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一)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髓袢降支粗

2、段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细段两类肾单位和肾血管的示意图处于肾皮质不同部位的肾单位和肾血管的结构显著不同三、肾血液循环的特点1、血流量大正常人安静时两肾血流量达1200ml/min2、分布不均肾皮质占94%,外髓部5%,内髓不到1%3、形成两套毛细血管,血压差异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四、肾血流量的调节(1)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80—180mmHg)范围内使肾脏的功能不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变化,使水和电解质的排出保持稳定。机制:肌源学说管-球反馈(2)神经调节支配肾脏的神经主要为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NA可引起血流量减少

3、,肾素分泌增加等,常见于情绪高度紧张、剧烈运动、疼痛等情况。(3)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均使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血流量。前列腺素使肾血管舒张,增加肾血流量。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尿生成的三个步骤: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的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体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透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似。原尿=血浆的超滤液。滤过的实验证据(一)滤过屏障——滤

4、过膜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道构成。电学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1、构成①内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窗孔,可阻碍血细胞滤过②中层:内皮下基膜层,网孔,可阻碍血浆蛋白滤过,是滤过膜的重要屏障起决定作用。③外层:肾小囊上皮细胞层(足细胞的足突),裂隙膜和裂孔,是最后一道屏障。(1)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2.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1.8nm能自由通过①半径1.8~3.6nm能部分通过>3.6nm完全不能通过(白蛋白)②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带正电荷的溶质最易通过;中性溶质次之;负电荷溶质不能通过。(2)

5、电学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所带电荷的不同,通透性不同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出现蛋白尿。入球端有效滤过压=45–(25+10)=10mmHg>0有滤液生成出球端有效滤过压=45–(35+10)=0mmHg≤0无滤液生成(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特点:①正常时,毛细血管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特点:②正常时,出球段除血浆流量快时外,一般无滤出,故为滤过的贮备段。1.肾小球滤过率:(GFR)定义: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值:125ml/min意义:衡量肾功能的指标2.

6、滤过分数(FF)定义: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RPF)的百分比。正常值:RPF约为660ml/min,FF为125/660×100%≈19%,流经肾脏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三)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重吸收: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水和溶质被管壁上皮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一)重吸收的部位近端小管:其重吸收能力大,重吸收物质种类多,是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髓袢:对水和盐的吸收是分开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其重吸收分别受到

7、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二)重吸收的特点1、选择性重吸收①全部被重吸收(100%):葡萄糖、氨基酸;②大部分被重吸收(99%):水、电解质如Na+、K+、Cl-、HCO3-等;③小部分被重吸收:尿素;④完全不被重吸收:肌酐、尿酸。2、有限性重吸收1、Na+、Cl-重吸收(三)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1)近端小管重吸收量:约65-70%1)Na+重吸收特点:前半段和后半段不同①前半段Na+主动重吸收:Na+-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Na+-H+逆向交换②后半段Na+被动重吸收:主要随Cl-的重吸收被动转运2)Cl-的重吸收近端小管前半段:不吸收近端小

8、管后半段(主要):顺浓度梯度3)H2O的重吸收被动过程(渗透作用)●特点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属于必然性重吸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