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_奇妙的国际互联网_PPT

19_奇妙的国际互联网_PPT

ID:36308211

大小:422.00 KB

页数:150页

时间:2019-05-09

19_奇妙的国际互联网_PPT_第1页
19_奇妙的国际互联网_PPT_第2页
19_奇妙的国际互联网_PPT_第3页
19_奇妙的国际互联网_PPT_第4页
19_奇妙的国际互联网_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19_奇妙的国际互联网_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教版四上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序列概述常熟教研室居文进苏州市小学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目标序列苏州市小学语文知识、能力发展序列编制框架小学四上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序列第一单元素养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孝亲敬长”,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体会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2.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体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景一物都蕴透着浓郁的秋色秋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情感。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觉积累语言。理清文

2、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4.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5.初步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情感丰蕴的表达特点。对应的课标年段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读边想象,入境体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3.初步学会默读,能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

3、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四上的第一单元,学生已经比较适应中年级段的语文学习,因此在原来的学习基础上,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习作的训练。课标要求,中年段的学生除关注文本的内容外,应该开始更多的关注文章的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方法,因此,本单元的素养培养目标结合文本,较多地考虑对文本情感的把握和语言的表达训练。虽然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是太强,但因为有课文生动形象的“例子”,再加上老师清楚的讲解、指导,相信学生一定能有所领悟,并尝试迁移运用至说话和习作中去。教材分析内容简析《老师,您好!》是一首抒情诗,采用对仗、比喻的手法,赞颂了教

4、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感激老师、热爱老师、歌颂老师的真切情感,表达了他们在老师辛勤培育下健康成长的喜悦心情和从小为祖国而勤奋学习的远大理想。教材分析语言特色1.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语言准确生动是本诗的主要特点。教师培养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时代的发展,所以赞美她的事业用“崇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所以赞美这样的事业用“美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教师精心培养的结果,所以说“浸透着教师的心血”;而“地北天南”的每一项“创造”都是由人进行的,这些人又是由教师培养的,所以说这些创造中“蕴含着教师的辛劳”。教材分析语言特色2.运用修

5、辞,语言优美。“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这里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和赞颂了教师工作的美好和神圣。其中,“春蚕”喻指老师;“理想的丝线”喻指教学成果;“甘露”喻指教师的心血;“茁壮的新苗”喻指学生。3.双线贯穿,交错发展。一条描写和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福。两条线索贯穿全诗,交错发展,构成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主题。素养培养目标基础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素养培养

6、目标发展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2.通过朗读、感悟,对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和矫治,使学生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3.启发学生用心去读,融进自己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感悟,在细读过程中抓住重点诗句,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充分感受诗歌的情感美、韵律美、语言美。4.对诗歌的语言特色及表达特色进行适当揣摩。5.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进行以“老师,我想对您说”为题的小练笔,或进行以“老师,我爱您”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等,在活动中把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引向更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教材分析

7、内容简析《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让我们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福的情怀。全文表现了苏轼适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迈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教材分析语言特色1.故事形式介绍,情节生动。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来介绍名词《水调歌头》,便于学生理解。古典诗词创作年代已久,创作的背景、诗词的意境等,使我们理解起来感到困难。本文以故事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首词的创作缘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