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307246
大小:2.50 M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5-09
《17望庐山瀑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馨提示:上课不随意说话、不做小动作、认真听讲。江西庐山世界自然遗产——lú汉阳峰五老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庐山的沟壑涧溪中,分布着许多瀑布。这些瀑布各具特色,百态纷呈。其中著名的有三叠泉瀑布、开先双瀑、黄龙潭、乌龙潭、石门涧等20多处瀑布。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跌落。在河流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侵蚀作用的速度取决于特定瀑布的高度、流量、有关岩石的类型与构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三叠泉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
2、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制作人王云小学宋蓉梅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望庐山瀑布》。2、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zǐyān日照香炉生紫烟,yáo遥看瀑布挂前川。chǐ飞流直下三千尺,yí疑是银河落九天。lúpù望庐山瀑布lúpù望庐山瀑布(唐.李白)lúyān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liú飞流直下三千尺,yíyín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
3、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他的想象,极其丰富,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日照香炉生紫烟,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2.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
4、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思考:你认为这句诗中哪个字写的最好,最生动?是“生”字。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香炉香炉峰?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遥看瀑布挂前川。2.川:河流。1.遥看:远远地望去。思考:你认为这句诗中哪个字写的最好,最生动?“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是“挂”字。“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远看瀑布飞流而下,像
5、条大河在山前高挂.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气势磅礴。“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李白的诗气势磅礴,宏伟壮观。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了一句更加气势磅礴的诗句,你想一想是哪一句?思考:飞流而下的水流,似乎有三千尺那么长。飞流直下三千尺,银河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是横跨天空的一条淡淡乳白色发光的带,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阅有关书籍。银河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传说“鹊桥相会”,其中说的天河就是银河。1.银河: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传说古代
6、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如:九霄云外2.九天: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进一步刻画了瀑布的雄奇气势。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中飞落下来一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长相思》夸张手法:【译文】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看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飞流而下的水流,似乎有
7、三千尺那么长。瀑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中飞落下来一样.全诗赏析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谢谢大家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