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268912
大小:828.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5-07
《汉字的形体(古文字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汉字的形体——古文字(二)三、战国文字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所有品类文字的统称。它不像甲骨文、金文那样是对某一特殊品类文字的专指,也不像小篆、楷书那样是对某一定型字体的专称。背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战国文字两系统1.见于后代文献上的战国文字,如《说文》中的古文和籀文、三体石经中的古文和郭忠恕《汗简》中的古文等。2.见于战国各类出土文物上的战国文字,如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竹简文、写在丝帛上的帛书、写
2、在玉片上的盟书、铸刻在金属器上的金文、刻在石头上的石刻文、刻在印章上的古玺文和刻在陶器上的古陶文等。战国文字两派系1.秦系文字2.六国文字(一)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秦国本是西部小国,周平王东迁以后,它占据了西周故地,因此多承袭西周的制度及文化,文字也是直接承袭西周的正体。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字体应当就是史籀大篆。秦始皇统一文字时使用的字体是小篆。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有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秦系文字的主要特点石鼓文唐初发现于陕西凤翔三畤原,现藏故宫博物院。共十石,每石约一米高,其形如鼓,故通常
3、称其“石鼓”,所刻文字为“石鼓文”。文为四言诗,述秦国国君游猎事。其刻制时代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演进过程中的重要资料。其字犹存大篆典型,但笔划趋于均匀,体势趋于方整,已有小篆风度。诅楚文战国中期以后秦石刻,内容为秦王祀神制克楚兵复其边域,每告一神即刻一石。原石早佚,传宋代先后发现。现存摹刻在《绛帖》和《汝帖》上的是前两种,已失原形,不过骨架犹存,可以看出与小篆的渊源。符节铭文秦杜虎符铜质,虎形。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4、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该器1973年于西安郊区发现,现藏陕西省博物馆。(二)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又称古文。指的是战国时期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它是汉字发展史中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的重要环节。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六国文字的主要特点(1)地域分歧性较大。(2)同一国家和地域的异写异构现象也很普遍。(3)字形变化随意性过大,无规律可循。(4)部分文字装饰性强(类似于春秋
5、时期鸟虫书)。(5)简化倾向十分明显。文字异形四、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所采用的标准字体。小篆成为正统文字,一方面得益于秦朝利用国家权力进行推广,另一方面也是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着,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小篆代表1.文物类(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虎符):阳陵虎符2.文献类:《说文解字》小篆的特点1.小篆已形成一个相当严密的构形系统。(
6、如:鸡、凤)2.小篆比较全面地保存了汉字的构形理据。3.形声字大量增加。4.字形固定,异构、异写字较少。5.象形性减弱,符号性增强,笔画彻底线条化。1.结束春秋战国以来汉字长期混乱的局面;2.促进国家统一;3.整理和规范了古文字;4.为汉字顺利过渡到隶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讨论:小篆流行的意义《说文解字叙》“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秦隶
7、 隶变开始于战国时代。文字学家认为,在秦推行小篆的同时,隶书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墓葬12座,时间是战国末年至秦。最晚距秦立国已经过了4年时间。其书写风格有较大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不同时期隶书的发展水平以及书写者的书写水平。从整体上看,介于篆隶之间,而隶书的因素已经非常突出。《说文解字》这是保存小篆最系统的一部书,共收录小篆字头9353个,加上1163个重文(异体字),共计10516字。《说文解字》是我们解释古文字的重要桥梁,也是查检小篆字形的重要工具书,在汉字学史上具有
8、极其重要的地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