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8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ppt8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ID:36260822

大小:1.18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5-07

ppt8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_第1页
ppt8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_第2页
ppt8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_第3页
ppt8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_第4页
ppt8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ppt8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思考思路:模型假设寻找矛盾新模型假设寻找新矛盾……1、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J·Dalton)完善了这一假设:“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坚不可摧的实心球。CompanyLogo主要内容原子量测定的历史回顾1.道尔顿原子量的测定2.贝采里乌斯原子量的测定3.CompanyLogo(一)原子量测定的历史回顾原子量的测定在化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所说:“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

2、期表。没有周期表,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CompanyLogo(一)原子量测定的历史回顾在已建立了科学的原子量基准,并且通过相当完善精密的原子量测定方法测得足够精确的原子量数值的今天,我们回顾一下化学科学发展进程中这段重要史实,对于深入研究化学发展规律,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原子量,无疑是大有稗益的。CompanyLogo(二)道尔顿原子量的测定虽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但测量不同元素原子的相对重量,仍然很困难,因为首先需确定单质或化合物分子中元素原子的数目。CompanyLogo(二)道尔顿原子量的测定1.最早测定原子量的人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的核心是每

3、一种元素的原子都具有一定的重量。道尔顿为此做了大量的实验,成为化学史上第一个测定原子量的人。CompanyLogo(二)道尔顿原子量的测定2.道尔顿的测定依据他测定原子量的依据是根据他自己规定的不同元素的原子的彼此相化合,其化合时遵循最简单数目比组成化合物的原则。CompanyLogo(二)道尔顿原子量的测定3.道尔顿的测定结果当时知道氢和氧结合生成水,所以,他确定水是二元的,也就是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他把氢原子的相对重量定为1,作为比较其它原子相对重量的基础,并按拉瓦锡对水的重量组成分析结果:氢占15%,氧占85%,进行计算15:85=1:x,x=5.5,得出氧原子的相对

4、重量为5.5。CompanyLogo(二)道尔顿原子量的测定4.道尔顿最早的原子量表1803年9月6日在他的工作日记上披露了最早规定的一些原子的相对重量。CompanyLogo(二)道尔顿原子量的测定道尔顿最早的原子量表名称组成相对重量名称组成相对重量简单原子化合物原子氢1.0水氢1氧16.5氮4.2氨氮1氢15.2氧5.5磷化氢磷1氢18.2碳4.3一氧化氮氮1氧19.3硫14.4油气碳1氢15.3磷7.2亚硫酸硫1氢119.9硫化氢氢1硫115.4笑气氮2氢113.7CompanyLogo(二)道尔顿原子量的测定5.道尔顿的教训道尔顿是化学史上第一个测定原子量的人,但是大多数都是

5、错误的。因此在他的原子相对重量发表后,欧洲各国化学家不满道尔顿对物质组成的武断规定,对道尔顿测定的各元素相对原子重量的数值表示怀疑。此后许多化学家开始从事测定原子量的工作。CompanyLogo(三)贝采里乌斯原子量的测定原子量是化学的基础,但是化学界已充分认识到原子量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于是,很多化学家都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使这项工作成为19世纪上半叶化学发展的重点。CompanyLogo(三)贝采里乌斯原子量的测定(1)在原子量测量方面①贝采里乌斯认为盖·吕萨克的气体简比定律是正确的。根据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氧气合成2体积的水蒸气的反应,知道水中氢氧的原子个数比是2:1,测定

6、水中氢和氧的重量比11.1:88.89,以氢的原子量作为1为基准,就不难正确计算出氧的原子量等于16。这是原子量测定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CompanyLogo(三)贝采里乌斯原子量的测定②由于对氧化物的研究比较充分,所以许多元素的原子量是根据其氧化物的分析确定的。贝采里乌斯拒绝了道尔顿以氢为1的原子量基准,改用以氧的原子量为基准,规定氧的原子量为100,后又校正为16。CompanyLogo(三)贝采里乌斯原子量的测定③这一测定原子量基准的改革十分重要,因为氢是很轻的气体,在无机化合物中很少见到,相反,氧却包含了一切优点,而且可以说是整个化学所围绕的中心,它是一切有机体和大多数无机体

7、的组成部分。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J·J·Thomson)利用阴极射线实验提出了假设:“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它们是电子和原子核。”第二个原子结构模型: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嵌着同样多的电子——“葡萄干面包式”α粒子散射实验问题:(1)为什么α粒子会有三种不同的轨迹(2)为什么只有少数的α粒子发生了偏转或弹回,而绝大多数仍直线穿过金箔?(3)为什么α粒子能被弹回来,但金箔内的正电荷却没有被撞出去?3、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u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