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240437
大小:27.0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07
《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许鞍华作为香港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坚持用影片记录香港市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对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精神的继承发展比较自觉而独特。 一,许鞍华继承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主要成因 1.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与在电视台工作的经历 许鞍华1947年出生在辽宁鞍山,1949年全家迁往香港,父母在香港工作,许鞍华则与祖父母长期生活在澳门。她曾回忆祖父与父亲都爱好古典文学,教她背诵很多古诗词,说自己“早期对中国文化,中国山川风貌的理解都是在古诗词里”。有许鞍华电影研究者指出:“诸子百家与《诗经》以及大量的历史故事和音乐成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
2、初记忆……使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家与国的情怀。”简而言之,中国古典诗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文艺精神,确实非常明显地影响了许鞍华电影对于国家民生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使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精神能够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坚守。 12/12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许鞍华作为香港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坚持用影片记录香港市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对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精神的继承发展比较自觉而独特。 一,许鞍华继承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主要成因 1.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与在电视台工作的经历 许鞍华1947年出生在辽宁鞍山,1949年全家迁往香港,父母在香港
3、工作,许鞍华则与祖父母长期生活在澳门。她曾回忆祖父与父亲都爱好古典文学,教她背诵很多古诗词,说自己“早期对中国文化,中国山川风貌的理解都是在古诗词里”。有许鞍华电影研究者指出:“诸子百家与《诗经》以及大量的历史故事和音乐成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记忆……使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家与国的情怀。”简而言之,中国古典诗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文艺精神,确实非常明显地影响了许鞍华电影对于国家民生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使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精神能够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坚守。 12/12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许鞍华作为香港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坚持用影片记录香
4、港市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对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精神的继承发展比较自觉而独特。 一,许鞍华继承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主要成因 1.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与在电视台工作的经历 许鞍华1947年出生在辽宁鞍山,1949年全家迁往香港,父母在香港工作,许鞍华则与祖父母长期生活在澳门。她曾回忆祖父与父亲都爱好古典文学,教她背诵很多古诗词,说自己“早期对中国文化,中国山川风貌的理解都是在古诗词里”。有许鞍华电影研究者指出:“诸子百家与《诗经》以及大量的历史故事和音乐成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记忆……使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家与国的情怀。”简而言之,中国古典诗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
5、文艺精神,确实非常明显地影响了许鞍华电影对于国家民生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使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精神能够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坚守。 12/12 与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密切相关的一点是许鞍华在香港一开始从事的电视台工作经历。1975年,她从英国学习电影回到香港,开始在电视台工作,期间拍摄过纪录片和电视剧。相对而言,在电视台工作期间,她有更多机会直接深入了解其实之前并不怎么很好认知的香港市民生活和社会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她的电影创作比较关注香港市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有研究者指出:“许鞍华、方育平、单慧珠等都参与过《狮子山下》电视剧集的创作,而《狮子山下》多注重表现下层民
6、众艰难生存状态。”拍摄电视剧《狮子山下》的训练,为许鞍华日后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在思想和技术层面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老上海电影文化的影响 上海和香港,因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渊源被史学界和文化界赋予“双城”之名。“在两座城市的交流史上,电影曾作为记录社会影像的载体见证了他们各自的发展与变迁,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关系因为电影而得到升华”。“1937年至1941年日军侵华期间,上海沦陷,英政府始终秉持中立立场,使得香港成为一个纷乱战局外的‘世外桃源’,一个理想的避难所。”大批上海的文学家、电影人和实业家都纷纷来到香港,不仅带来了资金和设备,还带来了先进的电影理论、创作手
7、法和拍摄技术。抗战胜利后,也有不少如“邵氏兄弟”那样的电影人从上海来到香港并大规模地拍摄电影,使香港电影很快得到蓬勃发展。 12/12 20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在之前上海拍摄很多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下,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社会写实片。“30、40年代上海电影的批判写实传统到50年代在大陆中断,却由香港的国、粤语片承继下来。”诸如《误佳期》《一板之隔》《水火之间》等影片,“都揭露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和人际冲突,但其主调或最后宗旨则在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同情,关怀、原谅、理解,以亲情化解矛盾、消除隔閡、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