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模式”分析香港回归十年传媒教育运动的发展

从“网络模式”分析香港回归十年传媒教育运动的发展

ID:36236431

大小:7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5-07

从“网络模式”分析香港回归十年传媒教育运动的发展_第1页
从“网络模式”分析香港回归十年传媒教育运动的发展_第2页
从“网络模式”分析香港回归十年传媒教育运动的发展_第3页
从“网络模式”分析香港回归十年传媒教育运动的发展_第4页
从“网络模式”分析香港回归十年传媒教育运动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网络模式”分析香港回归十年传媒教育运动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网络模式”分析:香港回归十年传媒教育运动的发展作者:李月莲  单位: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来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中国”论坛组委会关键词:传媒教育新社会运动网络模式精锐公民网络铺延┊阅读:1085次┊[摘要]:香港传媒教育运动是一个由下而上的「新社会运动」,以网络模式开展。这篇文章以「网络模式」为分析架构,回顾香港回归中国十年传媒教育的发展。九七回归后香港传媒环境的恶化及新科技的崛兴启动了传媒教育网络,而近年的教育改革为网络注入新的动力,令传媒教育持续发展。香港传媒教育在培养精锐公民方面

2、作出贡献,不过在监察及改善传媒体制方面仍需努力。传媒教育在2009年将成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选修单元,香港高中学生将有更多机会研习传媒,这项课程改革将令传媒教育网络的铺延更加迅速及更加蓬勃。香港的传媒教育在八十年代已经酝酿,但真正的发展还是九十年代末香港回归中国以后的事。香港在九七年之后传媒教育发展迅速,十年以来参与有关活动的团体及学校愈来愈多,教材套及教科书也出版了多套,成绩斐然,而且香港教媒也建立了自己的独特发展风格。在香港,传媒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众尤其是年青人的传媒素养(medialitera

3、cy),让他们能认识、分析、善用及监察大众传媒。2000初的研究发现,香港的传媒教育并非由上而下的纵向指引发展,而是由下而上的自发性运动,发展呈网络式扩散(李月莲,2002)。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继续以「网络模式」(networkingmodel)这个概念架构,回顾香港回归十年传媒教育运动的机制、结构及发展。香港的传媒教育具备「新社会运动的精神」,重视社会参与及推动社会改革,所以文章的第二部分探讨过去十年香港传媒教育的贡献,并分析它的发展前景。这个研究的分析,是基于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搜集回来的

4、资料。接受深入访谈的人士包括在香港推动传媒教育的主要机构成员、教师和教育统筹局官员(见附录一)。访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于2000年至2001年间进行,接受访问的人士共有21位。第二阶段于2007年进行,访问了11人。研究的分析也基于于两次传媒教育问卷调查。第一次在2001年3至5月进行,对象包括全港中学、青少年服务中心、社区中心及参与传媒教育的相关组织。调查向632间机构发出问卷,了解这些机构推动传媒教育的情况。第二次的调查在2005年4月至10月举行,对象是中学教师,目的是研究他们把传媒教育引进

5、学校的意见,收回的问卷共447份。此外,资料搜集还包括三个传媒计画个案分析,它们分别是灵风中学「跨进新纪元传媒教育」计画、突破青年机构「传媒及资讯意识教育」计画和香港传媒教育协会「传媒评论年」计画。香港传媒教育运动其实早在回归之前,不少教育界人士及青少年工作者已经关到传媒对年青人的成长及价值观的塑造,有很大影响力,并个别开展了一些活动,开始默默耕耘。例如电视意识醒觉协会及影响行动中心,在1980年代向青少年介绍传媒的影响(黄国富,个人访谈,2001)。突破机构及香港青年协会也在1990年代初,开展有关

6、的计画(莫蔚姿,个人访谈,2001;莫汉辉,个人访谈,2001)。与此同时,一群传媒教育的倡议者把外国推行传媒教育经验引进香港,让传媒教育在香港落地生根。回归后公共空间的破损引起社会对传媒的关注,无疑是为这门新兴的教育项目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并掀起了一场传媒教育运动。在2001年进行的调查及两个阶段的深入访谈均显示,香港的传媒教育是一个自发性的社会运动。它具有众多的发展源头,并呈网络式的发展。各个机构采用不同的方式推行传媒教育,内容多元化,教学方式也不拘一格。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传媒教育运动是一场「新社

7、会运动」(newsocialmovement),与传统的社会运动不同(李月莲,2002),它具备了新社会运动的多项特色。首先,参与新社会运动的活跃分子主要来自「新中产阶级」,即教育程度高的专业人士,而旧中产阶级则指小商人和小地主。以前参与社会运动的人,目的是要捍卫自己的阶级利益,但新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却不以阶级利益为念。在香港推动传媒教育最落力的是中学教师、大学教授和青年工作者,他们都是具有专业资历的知识分子。他们参与传媒教育运动,并非为自己的阶层争取福利,而是为年青一代设想。其次,香港传媒教育运动像所

8、有「新社会运动」一样,以民间社会为场地,尝试带动社会改革。新社会运动的倡议者,透过推动新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以推进社会(Scott,1990),香港传媒教育运动敦促观众及读者用批判的眼光,检视大众传媒鼓吹的生活方式是否适合自己,又批判消费文化,审视一些如「美丽」和「成功」的价值观念,更争取改善传媒的制度和表现。第三,所有「新社会运动」都具有一个基本信念,就是尊重自由及个人自主,反对不公平的社会操控及中央管制(Eyerman&Jamison,1991;M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