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体会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体会

ID:36170813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6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体会_第1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体会_第2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体会_第3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体会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体会田碧霞(湖北省鹤峰县中营镇民族学校)结合自己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实际,谈谈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粗略的体会。一、语文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理论和观念新课程所需理论和观念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在教学中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联系起来,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重视学生实践,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进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改革中应转变两种人的观念,一是领导的观念,二是教师的观念。特别是领导的观念尤为重要。领导的观念转变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和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上。领导的

2、眼光若只盯在教师的“绩”和学生的“分”上,用升学率、及格率、优生率等“绩”来评价教师的优劣,用学生的“分”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必将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导致教师为“绩”而因循守旧,学生为“分”而死记硬背。领导的观念必将更新,在制度上应大胆创新,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制度,从多角度、多方为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综合性评价。而教师的观念转变主要表现在怎样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不重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教法改革,以实际行动来推动新课程改革。二、初中语文新课程

3、改革所需的条件——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只要有充足的阳光,适量的水份和合适的土壤,一粒种子就会发芽,就会茁壮成长。”一粒种子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样,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宽松的、自由的有利于教学者大胆创新的教学环境。这教学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新课程改革实验所需的一些设施、设备,它包括语音室、电脑室、学校信息网等设施。然而,这“硬环境”在广大农村学校常是一片空白,或形同虚设——有几台电脑但又不能上网。一些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根本无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例如“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活动等,学生无法上网查阅资料

4、。“硬环境”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成了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却是“软环境”——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俗话说“硬件”不够“软件”凑。“硬环境”可在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来完善,也可因地制宜,以本校的实际“硬环境”灵活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而新课程改革能不能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能不能实现课程标准,关键就在于教学评估评价机制。因为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是新课程改革的指挥棒。不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靠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为导向,而且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也需要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为导向,而且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也需要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来验证。没有新的灵活开放的教学评估评价机制

5、,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很有可能只是将传统教学换了包装——穿着新鞋走路;没有新的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人们就会用旧的传统的评估评价机制去衡量、去评价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会使新课程改革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可见,教学评估评价机制这“软环境”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措施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这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特别是重视学生个性评价导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6、,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创设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改革,是教法更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与学之间“学”的重要性,突出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是不能体现这些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寻求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构和形成新

7、的教学模式。当然,只有新的教学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就像催化剂,常能将课堂与课外、教师和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好的教学方法既注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又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既注重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结合,又注重了讲练的结合;既注重了教与学的结合,又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笔者在课堂上大胆借鉴蒋海澄,于漪等优秀教师倡导的“点拨法”,特别注重对学生在分析问题、研讨问题的“点”和“拨”,注重培养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