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研究-陕140103数学欣赏: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

中学数学研究-陕140103数学欣赏: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

ID:36165601

大小:6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6

中学数学研究-陕140103数学欣赏: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_第1页
中学数学研究-陕140103数学欣赏: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_第2页
中学数学研究-陕140103数学欣赏: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_第3页
中学数学研究-陕140103数学欣赏: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学数学研究-陕140103数学欣赏: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资料编号14482欣赏张奠宙发表在陕140103上属于思美、理论、美学摘要题为《数学欣赏: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数学之美,已有无数论述。大数学家如庞加莱等一再指出,数学有简约美、和谐美、奇异美、冷峻美等,显示出冰冷的美丽。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对于数学之美,则爱者不多。真正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则非常少。21世纪以来,数学文化、数学的美学价值的提法开始进人国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欣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注意。数学欣赏之困难,固然有数学过于抽象难懂的客观障碍,但主观上缺乏科学研究和教

2、学实践,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研究数学欣赏,历史还不长。以我的经历,可以追溯到20年前徐利治先生在无锡的一次演讲。他在讲授微积分课程时曾引用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描写一个变量趋向于零的极限过程。一个纯数学的抽象概念迅即人文化、具象化了。这萌发了我研究数学美学欣赏的理想。1998年,参加在法国马赛举行的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国际会议,看到弗莱登塔尔文章的一句话:“没有一种数学的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丟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

3、冰冷的美丽。”(Didacticalphenomenologyofmathematicalstructures.Dordrecht:Reidel.1983)我猛然一惊,悟到展示“冰冷的美丽与火热的思考”乃是领略数学美学价值的根本途径。于是在提倡“数学的教育形态”的教学观时,心中就有数学美学这样的目标。记得在2000年,曾参加教育部最后一次修改《数学教学大纲》的工作,我就将“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一词写了进去。进人21世纪之后,数学文化、数学美学欣赏的提法已经相当普遍。2010年,宁波鄞州区和苏州太仓市合作

4、举办数学教师高级研讨班,我要求6位教师以“数学欣赏”为主题进行探究,成果陆续发表。最后集结为《情真意切话数学》(与丁传松、柴俊合作)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设立专栏,发表一些数学欣赏的文章。我作为主持人,阅读了一线教师的许多创意,收获不少。以下是一些学习体会,敬请批评指正。1数学欣赏的一个范例:徐光启的《〈几何原本〉序》罗中立有一幅油画“父亲”(如图1),触动过许多人的心弦。面对这幅作品,会联想到父辈的艰辛劳作,人生的艰难困苦,乃至中华民族勤劳琢朴的品格。我们希望,这

5、样的震撼,也可以发生在几何教学的课堂上。大家知道,在平面几何课的开头,是“对顶角相等”的证明。大多数学生一定会认为这么显然正确的命题,还需要证明么?这时,如果教师组织讨论:“古希腊人为什么要证明?”“中国古代数学为什么没有对顶角定理?甚至连‘角,的概念都没有?”经讨中西文化的一番剖析对比,一些懵懂的孩子顿悟自己理性精神的缺失,接受了古希腊理性文明的洗礼,在内心深处出现了理性文明的震撼。这种震撼,和欣赏罗中立的油画,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样,都是一次心灵的激荡。实际上,数学欣赏引起心灵震撼,古已有之。一个

6、经典的范例是徐光启在《〈几何原本〉序》里对古希腊数学文化的赞美。他说:“此书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可得,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这段话,是徐光启受到古希腊数学文化震撼之后的感悟。那么今天的平面几何教学,是不是可以把这段话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呢?这就是说,除了会做几何证明题之外,如果能使学生能像徐光启一样欣赏古希腊理性文明的伟大.把“四不必”和“四不可得”作为学习的心得,那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第三维度目标,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2中华文化经典

7、与西方数学的进一步融合数学欣赏,属于文化的层面。现在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是辛亥革命之后全盘从西方引进的,它所承载的乃是一种外来的文化。然而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无处不在的是中华文化。100多年来,这两种文化正在慢慢融合,古希腊文明渐渐地成为当代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也在渐渐渗入由西方传人的数学。中国古代数学中勾股定理、杨辉三角、鸡兔同笼、刘徽割圆等等成果,相继进入数学教科书了。早年用“一尺之棰”比喻极限(《庄子》),“一中同长”(《墨子》)定义圆周,开创了中华古典文献与数

8、学相结合的先河。时至今日,这上有琴声”就是错的。同样,你要证明一个论点是正确的,那么只要证明它的否命题错误即可。就苏轼的诗而言,如果要论述“声不在指头上”是正确的,那么先假定其否命题:“声在指头上”是正确的,即在指头上应该有声音。现在,事实证明你在指头上听不见(因而不在指头上听),发生矛盾。所以原命题“声音不在指头上”是正确的。例2存在性命题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数学中纯粹的存在性定理很多。常用的抽屉原理就是一例:N个苹果放在M格抽屉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