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课堂

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课堂

ID:36161965

大小:1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6

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课堂_第1页
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课堂_第2页
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课堂_第3页
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课堂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课堂武鸣县灵马镇灵马小学方金荣内容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从多方面培养

2、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有效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若想让学生乐于去尝试,善于去发现,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合适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前,许多专家倡导情境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独特、意外性、创造性等等,可见教学中创设情境这个环节非常重要。1、激疑引趣设情境。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

3、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设置这种问题,在于从兴趣入手组织注意,使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例如,在教学“同样多”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

4、情境:小明很喜欢小兔子,他家养了4只小兔子(出示小兔图)。今天,他到菜园里拔了4个红萝卜(出示萝卜图)给小兔子吃,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边说边用线将小兔和萝卜一对一的连起来)。小朋友们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萝卜?有没有还没分到萝卜的兔子?兔子的只数和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及其学生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研究性问题的浓厚兴趣,产生了“我要学”的动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2、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学习中的矛盾包括一个人已有

5、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就在于把人吸引住,既让你乐在其中,又使你焦虑不安,却又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矛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鸡妈妈给两只小鸡分月饼,请小朋友用手指的个数表示每只小鸡分到的月饼个数:(1)有4块

6、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学生很快伸出两个手指。(2)有两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头。(3)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这时,很多学生被难住了。有些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头,说:每只小鸡分得半块月饼,不到一块,所以这个手指要弯一半下来。教师再问:你们能用一个数来表达这“半块”吗?所有的学生都摇了摇头。这时,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成了全体学生的迫切需要,激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愿望。3、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不要牵强

7、附会“创设情境”中出现的牵强附会的问题可分为几种情况,其一,情境中的数学与儿童经验中的数学相距甚远,不能引发正迁移,不利于学生走进数学。其二,情境中的数学与教材中的数学(即知识目标)相距甚远。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现象冲突。再者情境中的数学现象繁杂,主题不明确,容易导致学习目标的偏离。其三,教学情境创设走向绝对化,教学目标难以落实。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一课时,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并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一一进行解答。然而,本节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教师却花了十多分钟的

8、时间创设情境,这或许对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但这是以牺牲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为代价的,这是根本不必要的。其次避免缺乏问题性,有的教师把创设情境,片面地理解成为课前师生交流,产生亲和力的一项活动,有的理解成为激发兴趣的一项游戏、谈话等,有的把它当成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而缺乏问题性、缺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冲动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肯德基玩具、电池风扇等学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