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61482
大小:21.4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6
《关键问题分析说明翠微小学刘建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开启思维之窗让风自然流动刘建伟《丑石》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通过发现一块丑石其实是陨石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真美、大美可能深藏于大丑之内,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次课几经修改、调整,上完这一课后,让我体会到了只有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才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能力,像风一样自然流动。其中有几个片断最能说明这样的意图:片段一:师:我们一起看来欣赏一幅图片,你看出了什么?生:一个老人、少女,既是老人,又是少女。师:怎么看是一位老人?怎么看是一位少女?生:从左侧歪头看是一位老人,从右侧歪头看是一位少女。师:通过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2、生:同一幅图,从不同角度看效果是不一样的。师:《丑石》这篇文章与这幅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们发现了吗?生:从生活角度看是丑的,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是美的。师:开始时,人们认为它很丑,后来人们认为它很美,为什么人们的态度有这样的变化呢?生:丑石外表黑黝黝,还没用所以人们认为它很丑,后来天文学家说它是陨石,所以后来人们认为他很美。师:其实何止是一篇文章,一个人,一件事,在观察时,因角度不同,都会有不一样的结论。片段解读:在这里,我主要通过图片观察,激趣导入,直指课文。刚一上课,我就出示了一张左看老人,右看少女的图片让学生看欣赏,学生的视线一下子就被抓住了,在这基础之上,
3、学生自然回答出了“同一幅图,从不同角度看效果不一样”,来引出与这幅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丑石》,从生活角度是丑的,从科学研究角度是美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恰到好处的与课文内容相衔接。同时启发学生任何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有不同的结论,这样由个别到一般,引领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维,辩证地看待世界万事万物。片段二:师:课文哪几段写丑石的丑的?生:1—5段师:这部分是怎样写丑的呢?一起来看看:默读1—5段,想一想这几个自然段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在旁边用词语进行批注。生:读书批注师:巡视,发现学生无从下笔,提示:都是在写丑石的丑,你觉得哪段写得好?对
4、你有启示?作出标记,读一读。(将你印象最深刻之处与全班交流)生:按要求读书标记。生:我最喜欢第三段,用丑石与汉白玉、大青石比较,突出丑石的不能用。师:这段只提到了汉白玉和大青石吗?谁再来谈谈为什么喜欢第三段?生:还写到了槐荫不庇覆它,花儿也不在它身边生长,我们这些孩子也咒骂、嫌弃它。师:说得真好,为什么写槐荫、花儿和孩子的态度呢?生:突出丑石的无用。师:不直接说丑石怎样,而是写其他人、物的态度,这是侧面描写,有什么用呢?生:突出丑石的无用,丑石的丑。师:这段都是侧面描写吗?生:还有将丑石与汉白玉的对比。师:对了,直接将它们进行对比,这是直接的正面描写,本段为了突出
5、丑石的无用,运用了什么方法?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师: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对它是怎样的态度或情感?生:咒骂它,嫌弃它。师:(总结)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出了丑石的丑,表达了作者对丑石的嫌弃和厌恶。其他打动你的描写也能这样练习表达和理解么?片段解读:在这里,我主要引导学生整体站位,局部入手,聚焦细节,《丑石》一文先写丑石的丑,后写丑石的美,学生从整体上对丑石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到局部分析怎样写丑(1—5段),怎样写美的(6—15段)。在怎样写丑的细节理解上,学生缺少方法,我则在学生回答中引出方法,通过写法、内容、情感的层层深入,三者交融,启发
6、学生学会思考。再举一反三地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其他打动他的内容,形成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整体思考: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聚焦学生思维培养,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方法引领,思维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细节理解上,我启发学生通过写法、内容、情感的层层深入,三者交融,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段落理解上,我引导学生通过1—5段的比较学习,学习作者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侧面描写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突出人们对丑石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学理解课文怎样写丑石的美那部分,以提升学生段落阅
7、读能力。在篇章上,这篇课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我不仅以这篇课文为例,使学生在理解本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写作方法,而且适时的迁移了老舍的《母鸡》一文,当堂让学生阅读后,谈谈这篇文章是怎样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由课内课文迁移到课外阅读,在留作业时,也推荐了同样运用先抑后扬写法的梁实秋的《我的国文老师》和杨朔的《荔枝蜜》,切实地巩固训练这一类文章的阅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还留了先抑后扬写作片断的练习,将课文与作文相联系。二、问题设计,富有梯度。在研读课文时,我上来就提了一个问题,“默读1—5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在旁
8、边用词语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