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3

《我与地坛》导学案3

ID:36160333

大小:6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6

《我与地坛》导学案3_第1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3_第2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3_第3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3_第4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3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与地坛》导学案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与地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二、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对文章作深入领会和分析鉴赏。三:学时安排:2学时四、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

2、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 《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

3、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2、阅读教材p3课后注释①3、阅读课文4、完成高效全能学习方案的学海拾贝部分第1、3、4、5四个小题。五、预习思考: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本文的思路,分别概括这两部分内容。第一学时安排(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

4、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二)、学生介绍作者(上文)(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2、概括这两部分内容3、师生互动总结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1至4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1节为过渡段。第2至3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第4至第9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

5、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10节结束回忆。小结: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称为"人与景观",(我与地坛的故事);后一部分可称为"人与人"(在地坛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四)鉴赏文章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交流探究(此环节建议:提出以下七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基础上分组讨论,集中探究。)①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地坛的?(你在与之相类似的情况你会到哪里,为什么要去那里?)明确

6、: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太阳……"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老柏树……野草荒藤……"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

7、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的地坛在等待作者,那对于处在"最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可提示学生逆向思考)③"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明确:生命的暗示④"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⑤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

8、方?如何理解?明确:六个譬如。⑥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明确:1、为什么生与死?2、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⑦如何理解地坛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明确:地坛已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可展开说明)2、课堂诵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并思考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结合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