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杜甫诗三首

25 杜甫诗三首

ID:36155959

大小:1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6

25 杜甫诗三首_第1页
25 杜甫诗三首_第2页
25 杜甫诗三首_第3页
25 杜甫诗三首_第4页
资源描述:

《25 杜甫诗三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5 杜甫诗三首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1.文学常识填

2、空。(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2)《望岳》写于“开元盛世”,当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已到中年。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A.造化钟神秀(聚集)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混乱)D.二男新战死(最近)3.默写。(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

3、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望岳》探究一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景象。探究二 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

4、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探究三 《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遥想将来的登。《石壕吏》探究一 对这首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1段写老妇对社会的探诉。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1~3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探究二 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戍;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战死;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探究三 这首诗是体现杜甫诗歌现实

5、主义特点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开元盛世”,当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望岳春望描绘凄凉之景寄寓家国之恨石壕吏阅读《新安吏》,完成下列问题。《新安吏》(节选)杜 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

6、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1.解释词义。①更:岂    ②次:挨次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答案: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客(杜甫)。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写作背景】《望岳》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

7、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春望》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石壕吏》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