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40947
大小:10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6
《《当我死时》教案 北师大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当我死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及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3.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教法选择朗读、比较、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5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
2、活动一、导入课题: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3. 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作者作品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
3、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2.朗读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屏幕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补充强调要点,与学生互通有无。解说题目,激发情感,引导学生打好感情基础。用练习册检测预习指导朗
4、读指导有困难的后进生,理清文章脉络,自主思考问题实质感知、明确看屏幕,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展示资料,齐读“走近作者”。理解题目内涵,从文题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用资料了解作者自读自悟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问题。先自主思考,然后同桌二人合作学习,交流回答。3提出问题并提示、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听朗读,要求:(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3.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明确: 长江与黄河的使用 (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
5、 床的使用(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安魂曲(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五、检查先学效果:(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把该词语读一遍。头颅(lú)未餍(yàn)饕餮(tāotiè)鹧鸪(zhègū)(2)课文品读。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通过一些词,句子等)3.作者在诗中用了“死”和“满足”,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矛盾吗?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一个中国的青年,曾
6、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 2.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 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 (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七、当堂训练:朗读背诵全文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多媒体课件展示例句,引导学生归类举例,查找问题的实质所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并引导学生深入到位的分析理解人物细节所折射出的特点
7、。补充更正并板书。点拨、明确。督导检测。先自主学习:动嘴动笔,动脑思考,然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老师板示的问题。根据老师的提示,在自己勾画的句段中寻求最符合问题的答案,品味细节。人人动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三人评价补充后。代表汇报成果。质疑、解疑。独立练习。作业设置背诵全文教学反思等级评价(A/B/C/D)3检查签阅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评价:时间:签查(盖章):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