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

ID:36102839

大小:3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05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_第1页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_第2页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_第3页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_第4页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小学教研室 高启山祝新华在“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提出了“赏鉴”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测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优美、体会作用、辨别色彩、体会效果,这些都属于“鉴赏”范畴的要求,而且,除了可以通过鉴赏来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以外,更重要的是在鉴赏中学习语言运用,学习表达,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1.课文题

2、目的用意之深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推敲琢磨而来的,往往能概括文章内容或者是点明文章的中心。《穷人》是一篇老课文了。这篇课文用“穷人”为题,但是读完全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却从未出现“穷”的字眼。但是,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又会发现文中的人物是极其贫穷的。正是用“穷”来反衬桑娜、渔夫形象的高大,精神的高尚,灵魂的高贵,这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生命 生命》这一课题很特别,在这里“生命”一词重复使用。读这个课题,两个“生命”之间应该读出停顿,而这种停顿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思考,一种感叹以及一种追问。初读课题给人一种阅读期待,读过之后

3、让人明白课题的两个“生命”作者是为了强调生命的宝贵,更给人以惊醒,用这样的语言形式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我们也可以看出,品味这些具有特殊用意的题目,往往需要研读整篇课文,所以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通过质疑课题的方式来展开学习,这样,对课题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文章的整体就形成了联系。所以,我们细读课题,也能读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来。文章题目作用的赏析,需要按照如下思路:先初读,借助题目产生阅读期待,然后细读文章,之后结合内容体会题目的作用:对表现文章主旨、概括文章内容的作用;在吸引读者方面的作用。2.语言的音韵、节奏之美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尤其是一些

4、诗歌。小学课本中选编的诗歌其内容一般浅显易懂,学生的理解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难度。那么,感受诗歌的语言节奏应该是进行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了。如,冀教版一年级教材中有篇文章──叶圣陶先生的《风》: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这首诗歌,三节诗歌的结构基本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一句是相同的,后一句采用了相同的句式“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复沓手法,重复使用了同一

5、个句子。复沓在诗歌创作中是经常使用的。叶圣陶的这首《风》的诗性与趣味就是通过复沓的节奏传递出来的。读这样的诗歌我们感觉朗朗上口,尤其是复沓的部分,很容易记住。那么,让学生感受到“复沓”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这种回环复沓的节奏美,音韵的和谐之美。诵读之后,也可以安排学生仿照着课文的样子再写一节,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语言,而是涉及学习语言形式之后的运用。特级教师王崧舟举了《雪地里的小画家》的例子,他将课文中的诗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改成:“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

6、儿歌的内容并没有变,几个小动物一个都没少。“画家”和“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没有变。但是,我们读着就别扭了,为什么?因为最能体现诗歌节奏性、音乐性的韵脚发生变化了,导致了音韵的不和谐。儿歌不但传递内容,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语文的规律。到了高年级,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体会“韵脚的选择”与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情感态度的关系,体会其表达效果。如《卜算子·咏梅》,有陆游的《咏梅》与毛泽东的《咏梅》。陆游的《咏梅》给人以压抑之感,韵脚选择“u”,让人感觉到自己的理想被压抑不能进行表达;而毛泽东的《咏梅》韵脚选择了“ao”,读起来就能让人感觉到豪迈、气冲云霄。3

7、.动词、形容词的传神之妙我们要关注的动词和形容词,是作者在表达事物特点、传递感情上有“特殊用意”的典范用词,这一类在表达上起关键作用的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词语选择之妙。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把人和事物表现得具体形象、生动逼真的作品,其作者必然在动词、形容词的锤炼上下功夫。例如,《荷花》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是作者描写荷花挺立于荷叶之上的姿态,这个句子十分传神。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十分形象,但最妙的还是作者用的这个“冒”字。写荷花挺立于荷叶之上也可以用“长出来”“

8、高出来”“挺出来”“钻出来”,为什么作者单单用“冒”呢?这个“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