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91865
大小:385.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5
《《线段 直线 射线》(人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线段直线射线》◆教材分析本课的知识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线段、直线和射线》,本节课是小学二年级学习感知过的直线和线段的初步认识基础上,开始比较系统的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联系和区别,也是以后研究学习角、垂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实例观察,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经过小组交流,探究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在心中生成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抽象概念。【能力目标】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和各自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填写表格,展示和评比等理解并掌握
2、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巩固知识。【情感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线段,直线和射线与生活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发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畅言教育展空间观念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段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的关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准备好的线)生:线师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且拉紧(安全教育:当我们在用线玩耍的时候,请不要用线来勒住同学或者玩伴的脖子,甚至自己的
3、脖子,这样会威胁到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师:刚才老师手中的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变直了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线,他们也都是直直的线(课件第2页)。二、新课学习1、掌握概念出示情境:教师在黑板上再画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问题:我画的这两条线还是线段吗?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学生:直线、射线。追问: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直线和射线事物吗?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手电筒、汽车大灯、探照灯、太阳的光芒……(课件第3页)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是近似的射线。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畅言教育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直线、射线是什么样子吗?学
4、生:直线和射线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提问:你能将线段变化成射线和直线吗?(学生画图)老师:联系刚才的“变化”和大家举的例子,想一想直线和射线有什么特点。学生: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2、比较分析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线段,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直线和射线。问题:线段、直线和射线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学生分组讨论。要求:(1)请小组内合作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三者的联系与区别。(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它们都是直的;线段可以测量长度;直线和射线可以无限延伸,不能测
5、量长度;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3、认识直线提出问题:你们能画出一条直线吗?学生试画直线且展示,师将学生所画的直线变换位置,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直线。师:你们准备怎样表示直线呢?学生相互交流表示方法。提升认识:师适当总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换,都是直线,就是把线段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了一条直线,无始无终、无头无尾。直线可以像线段那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直线lAB师:请同学们思考并画一下,经过一点能画出几条直线?生:无数条4、认识射线(1)通过激光演示射线用心用情服务
6、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畅言教育出示情境: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教室的墙上。提出问题:墙上的亮点与光源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什么?为什么?生:线段,墙上的亮点与光源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两个端点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问题: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点一个点,并从这一点出发画射线,看谁能最先把所有的射线都画完。问题:你怎么不画了?学生:太多了,画不完。追问: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师总结:一个点能够画出无数条射线(2)举例生活中射线的例子师:刚才激光灯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的看成
7、射线,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太阳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师:看来我们只要抓住“从一点出发,笔直地像一方无限延伸”这一特点,就可以将这种现象理想化的看成射线。5、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同桌讨论一下,并把你们发现的题写在表格中。线图形相同点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直线直直的0两端无限延长(无始无终、无头无尾)射线直直的1一端无限延长(有始无终、有头无尾)线段直直的2不可延长,可测量(有始有终、有头有尾)联系: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教学反思略。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