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66680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4
《《劝学(节选)》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劝学》导学案问题导学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3.本文写于两千多年前,它所阐述的学习观现在还有价值吗?自主探究“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现在我们也讲究终身学习,你是怎样看待荀子这一观点的呢?文法导析1.比喻论证。本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为了说明“学不
2、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譸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2.运用对举。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相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或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从行文
4、方式看,有许多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如文章开头,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从不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获得对问题的鲜明认识。如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对比,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阐述了学习时专心致志的重要性。技法导练导练目标:寓议于喻 鲜明生
5、动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灵活,有的用同类事物设喻,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的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请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从“生命”“真情”“青春”“信念”“个性”等话题中选取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是思
6、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而不思者则不明。因此,理想的“大儒”不只是博学多能,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佳作片段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踮起脚尖”还是远远
8、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劝学》篇中就深有体会地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