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52471
大小:4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4-28
《带孩子走进自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带孩子走进自然——陈婵我在分析一堂自己听过的课时冥思苦想,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如此贫乏,平淡,毫无表现力?为什么儿童的话语里没有他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我开始记录学生们的回答,分析他们的词汇量与言语的逻辑性和修辞成分。我发现,学生们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跟鲜明的表象以及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 我首先从研究自己的教学工作、自己的课和本班学生的回答入手。比如,一个孩子叙述一滴水的旅行。这里本应该讲早春的溪流,讲春雨,讲彩虹,讲平静湖水的轻声拍溅。孩子本应该把这一切当做他周围的世界来述说,当做他本人也是其中
2、一分子的自然世界来述说。然而我听到的却是什么呢?是一些勉强拼凑的、笨拙的、死记硬背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连孩子自己也感到模糊不清。我一边听,一边思索孩子们的言语,我心里逐渐形成一个信念:我们当教师的没有教儿童思考。从他开始过学校生活的最初日子起,我们就把他眼前那扇通往周围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门关闭了,他再也听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不到冰雪融化时水滴的丁冬响,听不到云雀的婉转鸣唱了。他们只是背诵关于所有这些美好事物的一些枯燥乏味的语句。 我把五年级学生领到了果园。当时,灰蓝色的雨云遮着半边天空,太阳点燃起一道彩虹,苹果树上
3、开满了鲜花——有乳白的,有粉红的,有鲜红的,蜜蜂发出轻轻的嗡嗡声……我对自己的小旅伴们说:“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最叫你们激动、赞叹和惊异?”他们的眼睛里泛出喜悦的神情,可是他们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思,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我真为孩子们痛心…… 我开始一课接一课地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去。我跟孩子们一道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 我的桌子上不断出现各种新书:有关于实物课的教育文集,有各种词典,有植物学、鸟类学、天文学、花卉学等方面的书籍。每逢春天清静
4、的早晨,我都到河边、森林和果园去,细心观察周围世界,并试着尽可能准确地表述它的形状、色彩、声音和动态。于是我又备了一个习作本,专用于写短文:写一丛玫瑰,写一只云雀,写火红的天空,写美丽彩虹……我开始把在大自然环境中上课叫做到生动思想的源头去旅游。渐渐地,这种课不论在目的性上还是在孩子们脑力劳动的形式上都变得越来越丰富了。 有时,我把自己写的短文和小诗读给学生们听。能跟他们交流思想,交换对周围世界,即对大自然和人们的观感,使我感到十分愉快。我发现,特别能使孩子们激动的是那种也表达着他们的某些亲身感受的短文和小诗。当我的短文和
5、小诗能为孩子们心领神会时,他们自己也会动起笔来,以求抒发他们的感情。 随后我便抓校内的课。我上的课首先是思维课。如在一节课上,我跟孩子们谈论现象、原因、结果。孩子们遵照我的建议从周围世界寻找因果关系,并对它们加以论述。 于是我亲眼看到,孩子们的思想逐渐变得越来越清晰、丰富、含有深意,词语有了感情色彩,活泼、生动起来了。我面前展现出一个异常丰富、无限美好的教育技巧境界——善于教孩子们思考的本领。这个发现使我无比激动,我体验到了创造活动的非同寻常的幸福。 我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察告诉了同事们,他们开始来听我在自然环境里上的课。我给
6、他们读自己写的短文。有一次在初秋季节,我跟教师们一道来到橡树林,欣赏树木披上的五彩缤纷的秋装,以便过后尽可能鲜明而又富于表现力地描述出这种美景。教师们对这种去活的思想源泉的游历产生了兴趣,他们自己也开始领孩子们进行这种游历和旅行。在春秋两季,我们几乎把三分之一的课都移到大自然去上,也没有人抱怨时间不够了。 语言与思维统一的思想,逐渐深入到我们全体教师的头脑。我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论这个有意思的问题,并进行争论,正是在这种争论中产生出真理来: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
7、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 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陈婵 今年夏天,我房间里的一盆花开了,开得那么美丽动人,我对它呵护备至,花儿开得更多了,也似乎开得更鲜艳了。有一天,窗外阳光明媚,我想,还是让花儿到外面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吧,于是,我便把花儿搬到了室外,以后的日子里,我仍然对它悉心照料,给它浇水、施肥,可是,经过多日的风吹日晒雨淋,花儿已不再像以前那么艳丽动人了,而是慢慢地枯萎了。看到这盆夭折的花儿,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学生, 一提起学习,可能在许多学生的脑海
8、中就会不由自主地闪过“背书”、“做练习”,“考试”等字眼。的确如此,统观全局,以往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着,很少有独立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很少,而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见解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所以,离开了老师,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就像那温室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