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45469
大小:21.4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02
《《小泽征尔的判断》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泽征尔的判断》3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课外资料等)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质疑,继续培养学生阅读中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质疑。 教学准备: 1师生一起在课前收集关于小泽征尔的资料。 2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齐读课题,思考:看到题目,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小泽征尔是什么人?他做出怎样的判断?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判断?他
2、判断的对吗?…… 2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事情的原委。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导入:请同学们借助字典,运用掌握的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自学生字词。 2自学生字词。 3检测: ①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②指读新词,自读带新词的语句。 三、自由练读课文: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根据提示,默读课文: 默读提示:默读课文,尝试解决同学们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记下阅读中不懂的地方。 3交流初读收获。 [回答问题时,之要求读出相关内容即可,同时检查、订正学生发音]
3、 ①看副板书,解答。 (不要求都解决,有些可引导读相关部分,有些等进一步学习时解决。) 小泽征尔是什么人? 读第一自然段;介绍相关资料 他做出怎样的判断?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指挥——发现——重奏——还发现 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判断? 指挥家大赛——决赛——面对国际大师——…… 他判断的对吗? 最后一个自然段 …… ②提出自己阅读中新出现的问题。 (充分肯定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③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未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一
4、定感觉到“小泽征尔的判断”很不一般。是的,他的判断使他夺得大赛的桂冠,并由此一举成名,而他的判断又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并把学会的新磁记录在“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思考自己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小泽征尔在欧洲指挥家大赛决赛中,果敢地指出乐谱中的错误,获得桂冠的事情;懂得遇到问题时,要相信自己,敢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2、讨论:“小泽征尔考虑再三”可能会考虑些什么,他为什么能做出果敢的判断。 3、体会“只有……才……”的用法,并练习造句。 4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继续养成在阅读中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小泽征尔在欧洲指挥家大赛决赛中,果敢地指出乐谱中的错误,获得桂冠的事情;懂得遇到问题时,要相信自己,敢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了解小泽征尔考虑再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能做出果敢地判断。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泽征尔的判断》。在课文的开始,这样介绍小泽征尔,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1959年,当时24岁的小泽征尔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
6、音乐指挥,那年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前三名的决赛中,他做出了一个什么判断?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来。(“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二、学习课文 1、过渡语:“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作为一个乐队的指挥,指出乐谱中的错误很是平常。那么小泽征尔做出这样的判断,为什么被称为“果敢的判断”呢?让我们到决赛的现场去看一看吧。 2、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思考题: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判断的? 自学提示:①自己读课文。 ②画出有关的语句,体会当时的情景。 ③有感情地读一读。 3、集体讨论: 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样的
7、判断的?让我们来一起交流。 边读边体会重点指导以下重点句,深化理解。 “在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 启发:最后一个出场,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小泽征尔全神贯注地挥动着指挥棒,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指挥着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曲。” 指导朗读,结合“世界一流”“国际水平”等词语,品味“全神贯注”的参赛态度。(可插入课后第三题) “开始,他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是他仍觉得不自然。” 启发:此时小泽征尔能判断出什么? “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 启发:
8、“郑重声明”是什么意思?此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小泽征尔怎样想?在场的观众会怎样想? “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小泽征尔考虑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