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 (2)

《草船借箭》教案 (2)

ID:36036566

大小:5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02

《草船借箭》教案 (2)_第1页
《草船借箭》教案 (2)_第2页
《草船借箭》教案 (2)_第3页
《草船借箭》教案 (2)_第4页
《草船借箭》教案 (2)_第5页
资源描述:

《《草船借箭》教案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19草船借箭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

2、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并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也算好了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知道周瑜聪明过人,知道曹操谨慎多疑。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嫉能。此外,文中还塑

3、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设计理念:本教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导学结合,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自读自悟,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

4、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借箭的起因。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1、课件边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边出示《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让学生猜猜是谁。其中你最喜欢谁?2、现在,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人物,就是——(学生答:诸

5、葛亮)你知道他的哪些故事?现在我们来学习他其中的一个故事。揭题、读题:草船借箭[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谈起,唤醒了孩子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去质疑问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边欣赏情景教学课件,边听录音读课文。2、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学生在解读中的第一感觉很重要,

6、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三、学习起因研读对话1、齐读第一节。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⑴让有兴趣的两名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二节,师读旁白。边听边想:周瑜和诸葛亮进行了几轮对话?为每一轮编上序号。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3、学习周瑜和诸葛亮的第一轮对话。⑴齐读,思考: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7、?同桌讨论。(学生多元表达)⑵交流:两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4、参考第一轮对话的学习方法,同桌分角色学习第二——六轮对话,体会周瑜的心理活动。(提示: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5、默读第一至第二节,思考:诸葛亮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结合介绍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6

8、、小结: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合作学习,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四、设下悬念,吸引学生。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五、作业布置:1、周瑜在临终曾感叹说“既生瑜,何生亮!”写出你对这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