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30403
大小:3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29
《13.《风雨》导学案(老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风雨》导学案(老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自主预习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重要词语,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2.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3.字词1)给加点注音。偌大(ruó)刹那(chà)蜷曲(quán)屋檐(yán)疏忽(shū)锥形(zhuī)2)解释词语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疏忽:
2、忽然,很快。4.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5.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4总第()页课堂学习一、导入大风暴
3、雨中的景物你也许不知见过多少回,但能像贾平凹如此观察细微、描写精美、让人身临其境的纯属稀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写的《风雨》。二、预习反馈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3题。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三、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明确: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
4、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合作交流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明确:侧面烘托。4总第()页2.“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
5、景。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明确:“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明确: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5.“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
6、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明确: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6.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明确:略。探究质疑五、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明确: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4总第()页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
7、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明确: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4总第()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