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08964
大小:5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4-29
《汉字文化与汉语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汉字文化与汉语思想——兼论“字思维”理论发表日期:2009年7月5日 出处:诗探索1997/02 作者:王岳川 已经有3757位读者读过此文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人往往与其面对时感到自身的渺小。于是有两种拯救“自我”的策略:一是反传统策略,在一种否定性虚无心态中获得自我的“完满”;另一种是寄生其间的“享用”传统的策略,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只是在一种保守心态中获得自我强大的幻象。 但是,真正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在面对传统时既不虚无也不保守,而是以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吸收其精华营养,又通过心灵的汰变而自出机抒,在全新的创化中生成、延伸和展示传统的魅力,创造华夏文化的
2、远景。无疑,石虎先生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开拓方面是具有其独到之处的。 我是1996年11月在北京西郊召开的讨论“字思维”学术讨论会上结识石虎先生的,他倡导“字思维”理论的独特的创新意识和犀利的言谈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2月我赴澳门参加“澳门对话”会议,又高兴地得知石虎画展恰好在澳门展出。得见其人而观其画,我感到石虎的意义在我心中明晰起来,那就是,在全球西化浪潮中,作为汉语学界的学者与艺术家应该在保存、重释传统中开拓并创新出新传统,并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申张作为第三世界文化的中国文化存在的合法性,以及作为“他者的他者”与第一世界文化对话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在这
3、里,我想就汉字思维与汉语文化问题作些思考,就一些关键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石虎先生的理论作一些学理方面的探析以求教于学界。 (一)汉字本体论:由神性到诗性的存在 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根本存在特征在于其汉字(方块字)、单音节、多声调。汉字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世界,更是汉语文化的诗性本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汉字的诗意命名奥秘隐含着东方文化的多元神秘性和历史象征性。 汉字的长寿使人们总是不经意地要对其进行考古学式的发掘。大致上说,汉字有3700年历史,而其形成的时代可以上推4500年左右。世界五大文明发源中的其他四种文字,即埃及圣书、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
4、玛雅文、印度梵文都先后退出社会舞台而进入历史博物馆,尽管梵文今天仍被学者所研究,但已不再可能像汉字这样在当代社会中长寿而神健。汉字这“东方魔块”所具有的古老生命打破了《圣经》中上帝变乱天下人言语而阻止建成“巴比伦塔”的“神话”,并在人类进入第三个千纪年的世纪转折点时,显示出日益强健的生命力。 汉字的发展的命运充满了坎坷和悖论,是一个由“神”性到“王”性,到“罪”性的降解过程。汉字的产生具有神性的光辉。《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也说:“颉有四目,仰观坐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
5、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仓颉这位新石器时代的文字创造者与规范者,以“四目气不仅有肉体之目,而且具有心灵内视之目;不仅重文字的创造,而且重文字与视觉<象>的血脉关系)仰视天地万象,而使其脱离历史的惯性与文字相联成为一种永恒的“铭刻”和全新的“命名”。之所以有“天雨粟,鬼夜哭”之说,恐怕与先民震摄于无与伦比的文字创造所闪烁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当下与永恒的神奇融合(天人合一)的神秘紧密相关。所以,文字的产生使“造化不能藏其秘”,“灵怪不能遁其形”,一切都因神秘的文字而彰显,一切
6、都因文字的创造而锲进永恒的历史缝隙。 文字进入大一统的中国,就受王权思想支配。无论焚书的秦皇,还是独尊儒术的汉武,无论是今古文经学之争,还是历代“文字狱”,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文字在王权等级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文字的权力,使得“立言”终于同“立功”、“立德”一起,成为超越时间空间,挣脱历史的羁绊和风俗处境的“三不朽,’(叔孙豹)。只有文字可以为瞬间飘忽的思想铸造不朽的铭词。同样,只有文字才会引来思想的罪名并招致杀身之祸。 随着西风东渐,全盘西化的呼声在20世纪中国不断高涨。于是,谭嗣同号召“尽改象形字(按,即汉字)为谐声(按,即拼音文字)”,①钱玄同宣布“汉字的
7、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②因而要“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③陈独秀也说,“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④鲁迅认为“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⑤而结论似乎是汉字已经过时,必须以拼音文字取而代之。于是,汉字从神性、王性的高峰坠入以汉字为罪恶、为落后可耻的文化心态中。汉字改革在半殖民地语域中沉重地开始了,以至于到了80年代,仍然有人因汉字难以输入电脑而判定汉字与电子信息时代无缘。孰料事实恰与此论相反。 不难看出,汉字文化在文字语言学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