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近代)

中国文论(近代)

ID:35997749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29

中国文论(近代)_第1页
中国文论(近代)_第2页
中国文论(近代)_第3页
中国文论(近代)_第4页
中国文论(近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论(近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八讲近代文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此时期文论的特点:与社会变革密切联系;中西文艺思想融合。2、了解此时期关注的主要问题,如比兴言志;文学革命;艺术与人生;“境界”说等。二、教学要点与难点:1、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2、王国维的“境界”说三、讲授与讨论学时:5学时概说一、文化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使有识之士号召民众爱国、救国、强国,寻求科学、民主,要求文艺从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社会斗争服务。西学东渐,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东西。二、此时期文论的特点:1、与社会变革密切联系。2、中西文艺思想开始融合。三、主要文论成果及关注的

2、问题:1、主要理论成果: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梁启超《饮冰室诗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刘熙载《艺概》、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等。2、主要关注问题:比兴言志;文学革命;艺术与人生;“熏浸刺提”说;“境界”说等。第一节刘熙载《艺概》(自学)刘熙载(1813—1881),号融斋。《艺概》是他历年谈文论艺的总汇。要点:艺术辩正思想:结实与空灵;一与不一等。第二节梁启超的小说理论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甲午战争后与康有为一起请求变法维新,史称康梁变法。著有《少年中国说》。(其

3、他事迹参见教材)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熏浸刺提”说。梁启超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因为小说有“熏浸刺提”之力。“熏”:熏陶;“熏以空间言”,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广狭。“浸”:浸染;“浸以时间言”,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长短。“刺”:刺激;“熏浸”之力利用渐,使感受者不觉;“刺”之力利用顿,使感受者骤觉。情动,不能自制。“提”:提升;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人;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实佛法之最上乘。梁认为:“熏浸刺提”四力用之于善,则可以福亿兆人;用之于恶,则可以毒万千载。可见梁启超说的这四力,是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他强调用小说来感染教化

4、人,说明他对文艺的感染教育作用有高度的认识。所以他提出“小说界革命”,先新小说,后新人。讨论: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熏浸刺提”,对当今文艺有何借鉴意义?第三节王国维及其“境界”说(重点)一、王国维的生平与学术(参见《教程》)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人间、观堂等,浙江海宁人,是一位学贯新旧中西的学术大师。其学术研究,经历了由旧学——理科——哲学、美学——文学——史学的过程。1、在家乡习旧学。王生于1877年12月3日,7岁就读于邻居家的私塾,习旧学。11岁时改从受过科学文化教育的陈寿田先生学习,1892年(16岁)参加海宁州岁试,中秀才。被称为“海宁四才子

5、”。1894年赴杭州应乡试不中。(因他自幼泛览群书,尤喜史书,于八股文用力不专)甲午之战,由旧学趋新,遂无意于科举。1896年与莫氏成婚。2、理科——哲学。1898年,王从家乡到上海,在梁启超等人办的《时务报》当馆员(校对,代写书信、作文)。同时在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的东文学社(培养翻译人才)学习日文、英文及数理化科学。罗聘日人藤田丰八、田冈佐代为教授。王见《田冈文集》中引有康德、叔本华之哲学,“心甚喜之”,但当时读不懂。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东文学社结束。1901年王在罗的资助下留学日本,“昼习英文,夜至物理学校习数学。”不久因病(脚气)

6、回国。他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静安文集续编·自序》)王内向、忧郁,与孤独、体弱及家庭连遭不幸有关。(4岁母亲去世,11岁前父亲在外地谋生,由祖姑母抚养。1887年祖父去世,1906年父亲去世,1907年继母去世。1907年莫夫人去世。)从1901年夏起,他学习西方哲学,对康德、叔本华与尼采有浓厚的兴趣。1903年在南通通州师范学校教书,1904年转到苏州师范学堂教书。1906年经罗振玉推荐,到北京的学部任职,后任京师图书馆编译。在这一时期,他发表了《汗德像赞》、《叔本华像赞》、《论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

7、叔本华与尼采》、《书叔本华遗传说后》、《红楼梦评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等文章,从事哲学、美学的研究。3、哲学——文学。在而立之年(1907),王国维写了两篇《自序》,说:“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自序》二)因为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