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研究方法.doc

文学史研究方法.doc

ID:35987361

大小:4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29

文学史研究方法.doc_第1页
文学史研究方法.doc_第2页
文学史研究方法.doc_第3页
文学史研究方法.doc_第4页
文学史研究方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史研究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键词:现代文学史;现代性;历史研究摘要:本文根据笔者两年的研究生学习经验,初步探讨了作为一名初涉该研究领域硕士研究生,如何以比较微薄的学术训练加入并推动现代文学史研究大潮。认为现代文学史研究作为一项专业化的现代学术科目,应该以“现代性”作为立论的依据,必须注重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具备历史的眼光。正文: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发展经历过曲折与艰难,也有过类似‘显学’的辉煌,但如今已转为沉寂,昔日的风光不再,甚至还面临着一些困扰。”《引言:“研究之研究”与学术视野的拓展》,温儒敏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

2、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学史研究作为现当代文学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向,近年来也是出现了很多争论。上世纪80年代即有著名的“重写文学史”之争,近两年来又有现代文学史研究“先锋与常态”的讨论,这些争论几乎都涉及到了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不容回避的基本问题。作为一个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鲜人”,自己虽然也曾泛泛地读过几本现当代文学史著作,最近也曾留意于当前学界关于文学史研究的一些争论,却限于自己知识视野,对于文学史研究本身缺乏相当的或曰“有深度”的思考。但在这里,为了交作业起见,也只有

3、硬着头皮胡乱地说几句。首先我想将自己的思考范围定在现代文学史这个概念上。长期以来,有关当代文学存在的合理性和当代文学是否可以写史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由于当代文学的划分受到建国后左翼文学力量的断裂的进步文学史观的左右,“当代”这个概念本身就显得十分的可疑。我认为只有“现代性”而没有“当代性”,因为“当代”只有“当下”的转瞬即逝的意义,而没有历史性的意义。所以尽管有洪子诚先生等学者对“当代文学史”研究所付出的巨大辛劳和获取的卓越贡献,但我还是愿意接受这样的观念,即“‘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一个阶

4、段性的文学史概念,完成了其自身的任务;‘当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也已经基本被消解,……而我们的学科唯一能够表明自己身份的,还是‘中国现代文学’。”陈思和《我们的学科还很年轻》,《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所以我的讨论也只限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个概念。我想从这个概念的“现代性”和“文学的历史”两个方面展开我的思路。我们首先要遭遇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进行现代文学史研究?陈平原先生在论及学术史研究时的一段话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

5、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一代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见陈平原先生为其主编的“学术史丛书”所撰写的总序,转引自戴燕著《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文学史研究作为一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也大约不外乎此吧。这段话本身我觉得还有值得补充的地方,那就是如何面对“现代”这个问题。因为“文学史”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还是陈平原先生的话,“中国学界之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

6、’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学位置的偏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见陈平原先生为其主编的“文学史研究丛书”撰写的总序,转引自陈平原著《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这说明,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个现代性概念,并且具有建构性的特征。我们知道,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现代性”已经成为我们思考人类人文历史哲学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现代性体现为神学世界观的衰

7、微,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理想化以及市民伦理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见由刘小新撰写的“现代性”词条,载《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古老的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不管是有意还是不愿,正式进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现代文学史作为中国近一个半世纪以来遭遇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表征,可谓担当的是文学现代化的自我证明。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福科意义上的“话语”问题。文学的历史是一个被各种新的权力关系和话语方式不断建构的过程。对文学史的解释模式也同

8、样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中。所以现代文学史的诸多论争,如果不将论争的前提放在文学现代性的思考上,那么其论争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现代性是对‘它性’(otherness)与变化的承诺,它的整个策略由以差异观念为基础的‘反传统的传统’所塑造,这使它无法忍受无限的重复和‘乌托邦的厌烦’。现代性与对重复的批判是同义词,这就是为什么只能用一种悖论的方式来谈论现代传统”。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载《批评空间的开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7页。从这个意义上说,进步、变革、求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