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1.doc

文学理论教程1.doc

ID:35984747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9

文学理论教程1.doc_第1页
文学理论教程1.doc_第2页
文学理论教程1.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教程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学理论教程一、名词解释1、游戏说: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者本质上就是游戏,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呵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2、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文学是一种话语,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

2、意识形态。3、移情说::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都是把自我情感投射到外在对象上去。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4、直觉: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正在领会或知道的方式”,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5、有意味的形式:英国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

3、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6、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7、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8、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发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

4、艺术独创性。9、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二、简答、论述1、理解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答: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2、举例分析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学发展不平衡关系答: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但是,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唯一的因素,上层建筑一些

5、观念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影响,经济因素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3、如何理解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答: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从目的看,文学是无功利的又是隐含某种功利意图;从

6、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也含有某种理性;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也带有某种认识性。4、你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这一命题答: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在文学创造中,无论是侧重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还是社会精神生活的反映;无论是侧重于作家内心生活的抒写还是外部生活的描绘,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都有社会生活的根源,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源泉,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5、举例分析意境的特征答:⑴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如: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

7、景,曰情。  ——王国维(2)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如:“真境逼而神境深”(3)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如:刘义庆、谢赫:气韵6、如何理解“文如其人”答: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里的文是指作品的格调、行文的“笔性”。法国文学家布封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观点,他认为,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调度”,换句话说就是“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或内核。”7、如何理解文学接受中的误解现象答:这种“前理解”

8、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可称之为“正解”,后者可称之为“误解”。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2)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