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971985
大小:2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9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内容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学生学习兴趣,轻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现象。兴趣与习惯不可分。学生的习惯同样重要。本文试从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培养,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关键词: 听说阅读背诵 学习习惯古人强调苦学。什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什么“头悬梁、锥刺股。”等等。现代教学理想则强调乐学。什么“学中乐,乐中学,宁可不学,不可不乐。”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把乐学的理想肤浅化了。过分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趣
2、味性。我们还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让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持久兴趣。要想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成功,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好学习就有成效了,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持久兴趣。所以我觉得英语教学中习惯与兴趣的培养同样重要。概念的界定1、“习惯”是指一个人后天逐渐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行为的特殊的倾向。2、“学习习惯”指后天逐渐养成的与学习行为方式有关的习惯。 3、“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经过不断地练习,
3、逐步养成的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对终身学习、发展有益的学习习惯。 4、“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和其它课程一样,必须养成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专心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习惯。但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要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英语的习惯。 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学生良好的
4、学习习惯,做好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为进入中学及终身学习打下坚厚的基础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身为一线教师的我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摸索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我要求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每天回家后坚持听读英语20分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重要的是语言环境,但我们国家的母语是汉语,不可能接受自然的英语熏陶,因此,只有人为的创造语言环境、强化训练、增加接触英语的时间,借以扩大语言的输入量。听读的时间可安排在早晨,一边洗漱一边听,午饭、晚饭前甚至晚上入睡前的零散时间,都是听读英语的好时机,
5、听读的内容对于初学者来将讲应以书本内容为主,可以预习新知识,也可以复习巩固。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早日养成这个习惯,我把学生的听读作业制成表格,为防止学生丢失,让他们贴在书的第二页,要求家长签字,每周五上午检查,同时对于认真完成这项作业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形成良好的导向。1、教师要尽可能用英语组织教学,坚持多说,使学生大量接触、并有意识训练听觉,渐渐的由不懂,到懂一点、到大部分,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听的习惯。2、让学生多听课文磁带、朗读磁带,让学生模仿,训练听觉。我在每次教新课前,用3-5分钟放录音,请
6、学生静听,不要求全部听懂;新课学完,再听录音,要求学生跟读;总结新课时,要求学生能根据我所给的词或短句进行英汉互译。3、听英语歌曲,巩固练习听说,培养学生的语感。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它和语文教学一样,重在反复读,时刻练。朗读是巩固旧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美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好方法。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1、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如教材《新标准英语》第六册,教完Module1,Unit1以后,我让Team1扮演M
7、r.Panda,Team2扮演Maomao,Team3扮演Xiaoyoung,Team4扮演Narrot。学生在朗读对话时,自然而然的渗入情感意识,如Mr.Panda的声音低沉些,Maomao的声音和蔼些,旁白的声音沉稳些,Xiaoyong的声音稚嫩些,学生读的童趣盎然,逼真可爱。2、跟录音机读《新标准英语》课本有配套的录音磁带,每次晨读英语,跟录音机读也是一项乐趣。由于录音机里发出的是纯正的且极富有童趣的原版录音,所以跟录音机读不仅能激发起朗读兴趣,而且从另一方面给学生以示范指导,起到了纠正和培养学生语音
8、语调之效。3、配节奏朗读低年级英语好多内容都是由活泼的节奏感很强的儿歌组成,在朗读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手击桌面节奏或拍手节奏,并把有些难读的课文编成Chant,那么学生会倍受欢迎,学的兴趣。4、培养领读小朋友,促全面发展针对我要进行四个教学班英语教学的特点,每周每班两次英语晨读是根本顾不上的。为此,怎么解决教师不在学生仍能有早读的矛盾呢?我从培养各班领读小朋友入手。利用课余时间,选出英语成绩不错的学生,让其先一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