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

江苏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

ID:35951840

大小:2.11 MB

页数:46页

时间:2019-04-26

江苏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_第1页
江苏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_第2页
江苏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_第3页
江苏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_第4页
江苏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苏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态[理清——知识联系][记清——主干术语]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植物和某种昆虫卵以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前者能够预测、后者能够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3.两种增长模型(1)“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2)“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

2、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4.群落的两种结构(1)垂直结构: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决定动物分层的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水生群落分层的决定因素是光、温度、氧气的垂直分布。(2)水平结构:特点是斑块性和镶嵌性。5.两种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祼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遭破坏,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6.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7.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两个关键点(

3、1)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食物链的末端都是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中间不能间断,且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8.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四个去向: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于有机物中;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9.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

4、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1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3.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澄清——思维误区]关注

5、点1 误认为“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澄清] 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也可用样方法调查。关注点2 混淆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并错将λ看作增长率[澄清] (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①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②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单位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

6、t(如一年内),由初数量N0增长到末数量Nt,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③“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2)对“λ”的理解:Nt=N0λt,λ表示当年(月、日)种群数量与上一年(月、日)种群数量的比值,即:λ=Nt/Nt-1,而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数量增大;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λ<1时,种群数量减小。关注点3 对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澄清]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7、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2)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顶极群落),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顶极群落类型由环境决定。(3)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