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950703
大小:1.21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4-26
《江苏省高考化学专题4常见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1讲氯、溴、碘及其化合物讲义(含解析)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1讲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考纲要求 1.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2.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认识化学在海水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实现物质间转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考点一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一、氯气的性质1.氯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毒性密度特性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有毒比空气重易液化注意 实验室里闻有毒气体及未知气体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如图所示)2.从氯的原子结构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依据氯气的氧化性完成下列方程式:(1)与金属反应①Fe:2Fe+3Cl22FeCl3,棕红色烟。②Cu
2、:Cu+Cl2CuCl2,棕黄色烟。(2)与非金属反应H2:H2+Cl22HCl,苍白色火焰;H2和Cl2的混合气体光照时会发生爆炸。(3)与还原性无机化合物反应:①与碘化钾溶液反应:Cl2+2KI===2KCl+I2。②与SO2水溶液反应:Cl2+SO2+2H2O===H2SO4+2HCl。③与FeCl2溶液反应:Cl2+2FeCl2===2FeCl3。3.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Cl2的化学性质——歧化反应氯气与水或碱反应,氯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因而氯气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1)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离子方程式:C
3、l2+H2OH++Cl-+HClO。(2)与碱反应①与烧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②制取漂白粉: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4.从平衡的角度理解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氯气能溶于水(1∶2),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溶于水的氯气只有少量与水反应。(1)氯水中存在三种平衡关系:①Cl2+H2OHCl+HClO②HClOH++ClO-③H2OH++OH-(2)氯水性质的多重性新制氯水的多种成分决定了它具有多重性质,在不同的化学反应中,氯水中参与反应的微粒不同。注:氯水常代替氯气进行
4、溶液中的实验。二、次氯酸和次氯酸盐的性质1.次氯酸次氯酸见光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HClO2HCl+O2↑。2.次氯酸盐(1)“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它与洁厕灵(主要成分盐酸)混合立即会产生氯气,其离子方程式是ClO-+Cl-+2H+===Cl2↑+H2O。(2)漂白粉①成分: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其中有效成分是Ca(ClO)2。②漂白原理: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吸收CO2,化学方程式为Ca(ClO)2+CO2+H2O===2HClO+CaCO3↓。(1)过量的铁粉在少量氯气中加热,充分反应后产物为FeCl2( )(2)氯气溶于水
5、得氯水,溶液呈酸性且可以导电,所以氯气是电解质( )(3)新制取的漂白粉是混合物( )(4)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但是实际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次氯酸,而不是氯气( )(5)Cl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只能作氧化剂( )(6)标准状况下,11.2LCl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5NA( )(7)“84”消毒液的消毒原理与H2O2的相同,都是利用强氧化性( )答案 (1)× (2)× (3)√ (4)√ (5)× (6)× (7)√解析 (6)该反应为可逆反应,Cl2不能完全反应。1.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漂白粉,最终得到的主要固体物质是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答案 CaCO3和CaCl2 Ca(ClO)2+H2O+CO2===CaCO3↓+2H
7、ClO,2HClO2HCl+O2↑,CaCO3+2HCl===CaCl2+CO2↑+H2O2.(规范书写,培养答题能力)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A、B通入Cl2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